挟长剑纵横驰骋,觥筹间偃仰啸歌。
怒马鲜衣少年时。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陆游这两句诗大概就是“文武双全”的形象概括。人在江湖,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者当为人中极品。
盛唐诗人中能撑得起这个评价的大概只有一个人,他就是高适。
高适字达夫,籍贯河北,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侯”,食邑七百户,加银青光禄大夫,赠礼部尚书,谥号“忠”——私谥姑且不说,诗人能得官谥者并不多,李白杜甫没有,官至右丞的王维也没能博朝廷一个谥号。是整个唐代唯一封侯的诗人。
从年龄上说,他与李白、王维约略相仿,前后相差两三岁,比杜甫大了差不多整整一圈儿。
高适是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他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李白虽然出身商贾却标榜大唐宗室,出自山西太原王的王维更属于“五姓七望”高门大户子弟。说起出身来高适也不遑多让,他出身将门世家,祖父高侃是唐高宗时期名将,曾率军擒获突厥车鼻可汗,还曾随李勣伐灭高句丽被封开国公,食邑两千户,死后陪葬昭陵。父亲高崇文官至韶州(今广东韶关)长史。
遗憾的是高适虽然出身将门世家但他父亲去世后家道中落,高适大半辈子穷困潦倒属于“穷屌丝”。也正因如此后世评价他“华丽逆袭”,妥妥的励志鸡汤一大碗,营养又美味。
高适晚年被封为“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成为唐朝地位最显赫的诗人。很多人可能问官至宰辅的张九龄呢难道比不上高适?张九龄固然爵位也很高,但不过是“始兴开国伯,食邑五百户”,这才有《旧唐书》的说法,“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惟适而已”。
沦落下层的少壮高适大概也是“问题青年”。《唐才子传》关于少年高适有如下记载:“少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更远。”这段换成大白话说少年高适生性粗豪放荡不羁吊儿郎当把什么事儿也不放眼里,从内心鄙视循规蹈矩参加科举考试挤那根独木桥,总想着剑走偏锋一鸣惊人,几经碰壁后终日混迹市井赌徒群里斗鸡赌马扔骰子……
《旧唐书》说他“不事生业,家贫,以求丐自给”。《新唐书》说他“不拘小节,隐迹博徒,才名自远”。
求丐不是当乞丐,而是作游侠。
明明是书生却有游侠梦,李白如此,高适也是如此。古人如此,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曾经风靡一时的武侠热不就是由两位书生掀起的?香港的金庸、台湾省的古龙他们何尝不是书生,可他们却创作出一部部令人神迷的武侠小说。
越是不及便越容易意淫。正是一代代文人的意淫为人类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件件瑰宝陶醉着一代代做相同梦的读书人。
比如韩信佩剑,比如李白写了那么多的仙、侠、梦。
翻阅唐诗我常存一个巨大的疑惑:古代交通那么不发达,可孟浩然、杜甫、李白、高适等诗人们似乎常年天南地北四方游历,不论是游学还是谋仕,支撑他们游逛的基础是什么?难道真的是内心有梦想“爱也能发电”,还是诗人们都像清蝉一样渴饮露水饿餐风?
支撑他们四处游逛的最强大的基础当然是欲望。往雅处说是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谋仕以救助天下苍生,说白了还是要当官来证明自己。
在我的感觉中,李白属于有钱任性的富游——他老爹有钱是一方面,李白善做富人家女婿是另一方面,他似乎从来不为钱发愁,真没钱了找个丞相孙女娶进来或者“入赘”过去便是黄灿灿白花花的硬通货;杜甫中年以后好像属于穷游——从各级教材给老杜的画像便可看出这老兄似乎总是一副愁脸子,虽然他祖父辈确也曾富过,但到他身上似乎已经倒了架子去了势。他又是个老实人做不出李白那些花花事儿,所以也只能老老实实享受“君子固穷”的快乐坚守下去;而高适呢,从他前期的生活状况来说大概也应属于穷游系列,但他放荡不羁的性格让很多研究者认为他这份穷游中似乎杂着某些“侠游”的成分。
说是“侠游”其实是文字的美饰,真相很可能毫无“侠义”可言,“劫富”倒有点可能,所谓“济贫”也只是济了自己。幸亏他们这类人还没像后世小说那样扯出“替天行道”的大旗,不然这“道”很可能就被污化为“敲诈勒索”的代名词——哪天穷极了便街头混混般拜访当地名门富户:最近手头拮据,老兄借点银子救救急,明后天还你……
我们从他的《邯郸少年行》也可看出高适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当时的精神世界。
邯郸城南游侠子,自矜生长邯郸里。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
宅中歌笑日纷纷,门外车马常如云。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以兹感叹辞旧游,更于时事无所求。
且与少年饮美酒,往来射猎西山头。
与官场的“君不见即今交态薄,黄金用尽还疏索”相比,他厌恶官场的权钱,向往的是仗剑天涯的豪气。“千场纵博家仍富,几度报仇身不死”的游侠更符合他的胃口。
几乎没有一个读书人不追求功名,所谓淡泊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选择,一是由于个性或者拉不下脸子,更重要的是缺少机遇。
王维是老老实实通过科举中了状元,李白和高适都不屑走平常路抵触与“庸碌之徒”一样走进科场。但李白诗名更响又有钱所以朋友圈肯定比高适热闹,高适试图去长安展现才华“偶遇”伯乐,伯乐一位也没遇上,“闭门羹”倒是吃了不少,至于冷脸和白眼肯定也让他窝了满肚子腌臜气,这从他当时写的《行路难二首》可窥端倪:
长安少年不少钱,能骑骏马鸣金鞭。五侯相逢大道边,美人弦管争留连。
黄金如斗不敢惜,片言如山莫弃捐。安知憔悴读书者,暮宿虚台私自怜。(其一)
君不见富家翁,昔时贫贱谁比数。一朝金多结豪贵,万事胜人健如虎。
子孙成长满眼前,妻能管弦妾能舞。自矜一朝忽如此,却笑傍人独悲苦。
东邻少年安所如,席门穷巷出无车。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其二)
一边是“黄金如斗不敢惜”“美人管弦争留连”,另一边却是穷书生面容枯槁“暮宿虚台私自怜”,对比何其强烈,不平气简直要从胸中迸裂爆炸,但牢骚发发也就完了,这种对比肯定也刺激高适更强烈地追求功名。
第二首同样是对比鲜明,但尾联“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却对当时科举“行卷”致使有才之士沦落下流投机之徒却春风得意的弊端进行了尖锐的讽刺,这同样是高适内心不平的表现。
自古多情空余恨,伤心都是读书人。但高适与李白眼高过顶未必能实务不同,与孟浩然抹不开脸子拉不下架子也不同,他既然认准了目标就始终执著地追求,他比前二者更踏实更坚韧,再加上将门出身的基因以及抓住了改变命运的时机,高适最终走出了诗人的另一条通途。
即使一再碰壁,但高适内心的豪情却不见消减,他胸中似乎永远有熊熊的烈火在燃烧——大概天才总有相通之处吧,“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不也同样自信满满吗?
也许正因为这些相通的东西,下面这首诗的作者有人说是高适,有人说是李白:
寒楚十二月,苍鹰**毛。
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
在这寒冬腊月天,我只是被人剪去强硬翅翎暂时无法高飞的雄鹰。告诉你们这些只能围着屋檐飞的燕雀们不要嘲笑爷,爷一旦展翅便是直飞云霄让你们这些孙子们高攀不起!
由这首诗我倒想起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那爽了千年的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有杜甫《画鹰》中那句“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天才也罢,精英也罢,不凡之人大概都自小就有点“自命不凡”。自命不凡未必能真不凡,但人生于世,立足点高一点眼界高一点总能比一般人看得更远,相反那些从内心里自认为废物的人很难有一番大作为。
高适的仕途在50岁前非常不顺,放在消极人眼里“人过四十天过午”可能要躺平破罐子破摔,然而高适没有。公元749年,睢阳太守张九皋欣赏高适的才华推荐他参加“有道科”考试——严格说来也不算正规的科举,有点类似今天“道德模范标兵”的专场,既然都标兵了,考试的标准可能就比较低,结果高适也榜上有名终于圆了进士梦。中了进士后很快被朝廷任命为封丘县尉——大体类似于县公安局长,这倒合乎高适粗豪好武的个性。然而他只在县尉职位上呆了半年便挂靴而去,说起原因来大概与陶渊明很有几分相似,除了看不惯官吏鱼肉百姓的恶行,他更无法忍受的是官场上小丑般折腰鞠躬奉迎上司的繁文缛礼——看来高适不光粗豪还很正义耿直,更重要的是有傲骨,有自己的坚守和底线!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今如此。
——《封丘县》
虽然他在封丘县当小官很不舒心,但这段经历毕竟拉开他仕途的序幕,那年除夕他去荒寒的塞外送兵源,在小旅馆里孤灯难眠写下一首《除夜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苦寒塞外,寂寞旅馆,昏黄的油灯,独对寒灯而无眠的旅人。他会想什么呢?
想家人,想过往,想未来,还是这青灯孤馆影射着自己的现实?
我不知道,但从“转凄然”可以看出,他心情怅惘、失落而忧伤。以我对高适的理解,这份忧伤很可能是对自己,对胸怀之志向与骨感之现实的无尽惆怅甚至迷茫!
“故乡今夜思千里”,他明明是思念故乡了却不说,反过来说故乡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自己。你猜这句诗让我想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想到了杜甫“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哈哈,一个套路啊!看来写诗向来以粗直称的高适也知含蓄深婉之妙用。
“霜鬓明朝又一年”,除了白发,自己什么也没有,一觉醒来,明天可就又是新的一年。
慨叹,不自觉地,发自内心的慨叹。谁能知道这轻轻的慨叹里藏着诗人多少忧伤?都说时光如流水,可那昼夜不停流逝的时光为什么却不能冲走这层层忧伤?
多情的人注定孤独。化解这孤独的良药只有一副,那就是时光。
除此之外恐怕就只能交给酒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