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说:好了伤疤忘了疼。童年的时候,我的生活可以算得上颠沛流离,有时候跟着农村的姥姥,有时候跟着父亲,有时候在家里(为了省钱,我是没有上过幼儿园的)-------而吃的方面,也不是时时刻刻能饱肚子的。即使这样,回忆起童年,我却总是心怀温暖。
在家里的时候,由于母亲经常去打短工,也时不时有我被关在家里,睡醒了找不到家人,一个人站在门边,把一院子人都哭来跟着我唏嘘不已的事,更多的则是我像小尾巴一样可怜巴巴想跟着姐姐们去玩,却被嫌弃,想办法要把我甩掉,母亲于是呵斥姐姐们:又没有让你们背着她抱着她,带着她怎么了?姐姐们尽管不情愿地领着我出去,但一走出家门就立刻变成了我的保护神。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去一栋未完工的大楼里爬高上低地玩游戏,我上了一个高台却下不来了,二姐踮着脚尖伸着胳膊要抱我下来,其实她也不过比我大两岁多,我的身体对于她来说还是过于沉重了,所以,姐姐接着我的时候,不由得倚在了粗糙的墙面上,肋腹部顿时划出了五六道血痕,至今她的身上还留着浅浅的伤疤印迹。
七十年代的孩子,玩具是很稀缺的,对于清贫人家的孩子尤其如此。我们的游戏,要么是跑跳攀爬的,只需要有场地就行了。场地自然是越高低不平越充满变化越好,比如未完工的大楼,一座大桥,一个大土丘等等,如果土丘长满了野草藤蔓,那简直就会成为我们的探险圣地。再不然一根粉笔在地上画出各种图形,也能玩的不亦乐乎。
玩具终究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基本上都是来自自然自我创造的。跳绳是标配,谁都能找来一两根,毽子是从家里的柜子里翻出来的一两个铜钱,缝上捡来的漂亮的鸡毛;沙包是拿母亲缝纫机匣子里的布头缝在一起,装上玉米粒;盖楼的工地能捡来一大把大小均匀的青石子,甚至夏天吃过的冰糕棒都能成为珍贵的游戏玩具------桐树叶子飘落的时候,我们会挑选叶柄粗壮的叶子,相互用叶柄角力,看看谁的叶柄更坚韧。
高级一点的玩具也是有的,比如皮筋。皮筋是很难得的,要不是拿扎头的小皮筋一个个连起来的,要不就是千辛万苦找到别人废弃的皮手套剪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圆圈联起来。谁有一条又长弹性又好的皮筋,一定会成为女孩子们追捧的对象!终极玩具是羊拐,就是羊蹄子上的一个关节,凑够四个就是一副,不同的面上涂上或红或蓝的墨水,再配上一个乒乓球,就是我们那个时候最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玩具的。
这么简陋的童年,却是充满快乐的。而现在,即便放了学写完了作业,孩子们却再也没有呼朋唤友去玩捉迷藏,去无忧无虑你追我赶的快乐了。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这是进步还是倒退。
物质太丰富时,精神有时候就贫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