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獭祭鱼三字,不名所以。
主语是谁?谓语是谁?宾语又是谁?
所以古人甚是神秘,令人摸不着头脑。
先是在本源社区书院交流群里看到社工分享:
半月交得雨水后
獭祭鱼时随应候
候雁时催归北乡
那堪草木萌芽透
(每天都见社工分享国学,我几乎都看,但看了——受益了,也不反应,写到这里,我进群里点了三个赞)。
“雨水”三侯,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动。
随后就在战友发的关于“雨水”的视频里看到,
獭叨了条鱼。
截屏。
那么獭祭到底是什么意思?
百度。
在冬天的水底猫了一冬的獭,都饿瘦了,
雨水节气到来,大地回春,水温转暖,
捕鱼小健将獭出动了,一口逮住一只鱼,两口两只鱼,三口三只鱼……
关于“祭”,人类祭祀祖先、神灵、天地,将好吃的——自己先不吃,规规矩矩摆好,默默祷之,请祖先神灵先享用。
瘦骨嶙峋的小獭在雨水时节逮住鱼了,自己先不吃,一条一条规规矩矩陈列在河岸边,让神仙先享用,以佑我小獭此年丰衣足食,长得肥肥的,爱情事业双丰收。
所以“獭祭鱼”,主语是獭,谓语是祭,间接宾语是天,直接宾语是鱼,獭以鱼祭天。
除了獭之外,还有鹰祭鸟,豹祭兽,语言结构同獭祭鱼,核心内容类似于你家的猫逮住了一只耗子,先奉献给你。
但凡那神神鬼鬼的解说后面均有科学的解释,
说獭这小玩意儿,主要是捕鱼技能太高超了,捕鱼就跟玩儿似的,而作为禽兽类(没有穿衣戴帽的),没有悲悯之心,每只鱼咬一口,换条鱼,再咬一口……如此这般,鱼一条又一条铺陈在河岸边——铺张浪费。
就是这么回事,吃不了,摆那儿——看着都感到满足?——如果是人类可能会,但獭不至于那么肤浅。
春光正好,鱼又多,都撞进嘴里来了,不捕,能行吗?违反本兽天性。
你喜欢神秘的“獭祭”说还是科学说?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