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来,似乎大多数心理学家的任务是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消极情绪和行为。
心理学研究有三项任务: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帮助普通人获得幸福生活、发掘并培养天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心理学最大的成果,是使DSM(心理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成为了一种世界性精神和心理疾病的诊断标准,它包含了340种左右的心理或精神问题的诊断标准及治疗方案。
心理学的成就却使心理学远离了它本来的主题: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为它所关注的已不再是全部的人而只是部分有问题的人。
近200年来心理学研究对于乐观和希望等人类积极情感的研究却显得尤其少。
于是,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应运而生。乐观与希望来自积极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研究内容—积极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研究积极的情绪体验,按照时间状态的不同可分为:针对过去的积极情绪体验、针对现在的积极情绪体验、和针对将来的积极情绪体验三方面。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主要有乐观与希望。
(1)乐观
泰格(Tiger,1979)认为,当评价者把某种社会性的未来或物质性的未来期望视为社会上需要的、对他有利的或能为他带来快乐的,那么与这种期望相关联的心境或态度就是乐观。可见乐观存在两个主要特征:
一是乐观非客观存在,是主观心境或态度,与个人的期望密切相关,即对同一客观事件,个人的期望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主观心境或态度,所以那些将事件评价为社会上需要的、对他有利的或能为他带来快乐的那些人将对这一事件持乐观的态度,而那些将事件评价为社会上不需要、对他无利的或不能为他带来快乐的那些人将对这一事件持悲观的态度。
二是尽管乐观是指向未来的,但它会对现在或今后一段时间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乐观是建立在假设基础上的一种认知判断的结果,更是一种主观愿望的结果,这种建立在愿望基础上的结果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行为。
(2)希望
希望在心理学研究者眼中分歧较大,主要分歧在于希望到底应该划归情感领域还是认知领域。不过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希望既包含认知成分,也包括情绪成分。斯塔茨等人就认为,希望是一种情感性认知。
从情感的角度说,希望是被个体预想的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之间的差异所左右。即预想中的积极情感大于消极情感时,个体产生希望,差异越大希望越大;预想中的积极情感等于消极情感时,不产生希望;预想中的积极情感小于消极情感时,则产生与希望相反的情感—失望,且差异越大失望越大。
从认知的角度说,希望是个体的预期与预期背后隐藏的愿望之间的联系,是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即个体对预期中的成就与其获得成就的愿望强度之间的关系会产生一种认知,伴随着这种认知产生的一种调节力量就是希望。
乐观与希望虽然只是针对将来的积极体验,但乐观与希望与针对现在和过去的那些积极体验依然有着密切的关系。过去生活的满足感很可能促使个体对未来充满希望,现在有心流体验的人也可能对过去不满意,对将来失去期待感而变得不乐观,当然也可能过去虽有不满意但现在快乐并且对将来的预期看好而变得乐观。
如果我们能够满意地体会过去,快乐地感受现在和满怀希望地面对将来,那就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