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人Noel Tichy提出的理论,图里的3个区可以表示为你想学习的事物的等级:
最里面一圈是舒适区,对于你来说是没有学习难度的知识或者习以为常的事务,自己可以处于舒适心理状态。
中间一圈是学习区,对自己来说有一定挑战,因而感到不适,但是不至于太难受。
最外面一圈是恐慌区,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事务或知识,心理感觉会严重不适,可能导致崩溃以致放弃学习。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处于学习区,学习具有适当挑战性的东西, 一段时间后学习区会慢慢变为舒适区,舒适区越变越大, 而一部分的恐慌区也会相应变成学习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舒适区,在这个区域里,你会感觉很好,很放松,但是一旦离开了这个区域就会感觉不好,痛苦,焦虑。因为舒适区是由你的习惯构成的。
有一本书《谁动了我的奶酪》讲得很清楚,小老鼠在原来自己的窝里,觉得很舒服,一旦出去了以后,它感到很彷徨,很无奈,很恐惧,所以它就不愿意出去。这个窝就构成了它的舒适区。
既然我对舒适区以及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如何认识自己的舒适区并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呢?
自省,认识自己的不足,需要改变的地方可以列出来,每个人的改变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尽可能不让自己踏进恐慌区,否则会焦虑,烦躁,放弃学习等一系列不好反应。让自己一点点的扩大舒适区,缩小恐慌区。
改变,哪怕只改变一点点,每天坚持看一会书,哪怕只有几页也是好的。每周坚持健身,哪怕几个月后没有达到理想效果也是好的。只要能坚持,就是在离开舒适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