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在大学里“被孤立”,这样的案例真的很多。但多数情况下,孤立不等于内心孤独,有一些“迎贴式”合群,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内容孤独。
其实无论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大学乃至成人世界。这样的“被排除”行为随处可见。在这里告诉你,那些散落于黑暗之中的各位,你从来都不是一个人。你要知道,在你不知道的地方,那也有跟你一样的人。
给大家讲一个宿舍的真实故事: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舍友小A,是一个农村少女兼奋斗青年。
起初刚入大学,她是一个被舍友孤立的人。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接触圈子不一样,谈话内容“牛头不对马嘴。”
学校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专科院校,即有普高考入校,也有中职升高职。八人间的宿舍,除她以外,其余皆是普高入校,此刻她被孤立的原因可想而知。
其次日常所谈内容,交谈心有余而力不足。
每次舍友们聚集在一起时候,谈论都是我高考是如何过来的、高三我们班主任怎样对待我们、我是文/理科生、我填错了志愿等等。
而小A连插话的确余地都没有,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大家似乎都形成了一个特定圈子,而圈子里没有小A。
小A跟其他宿舍的同学去上课、自己一个人上自习、一个人默默的努力听课、一个人去图书馆加班,一个人找了份兼职,独自一个人慢慢的变优秀。最后的结局是:之前那些孤立她的舍友竟都开始有求于她。
不由感慨,只有自己变得优秀强大才能得到相对的回应。
舍友小B,是一个网瘾萝莉兼逃课少女。
因为大学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所爱,所以小B不经常出现在课堂,在宿舍也不经常发表自己的学习感言。多数情况下会在宿舍打游戏,剪辑视频,坚持着她所喜爱的领域发光。
而这样的“变异”行为似乎是不被理解的,所以这样的“异类”是会被排挤在外的。也在背后受人嘀咕、吐槽,挖苦过。但没关系,终有一天会突破黑暗,拥抱阳光。
小B在自己喜欢的道路上,慢慢的越走越远,目前来看也算是B站的一个小V。就如她自己本人所言:“终有一天,你的才华将得到理解。”
志向不同,就不必言深。
舍友小C,是一班之长兼梦想野心家。
小C算是一个比较有目标的人吧,进大学不久后就竞争班长、入选学生会、参加社团、参赛各项技能比赛、考证专升本。当各类奖状奖金扑面在在一个人身上的时候,她似乎显得格外特立独行。
于是乎,她渐渐的不受待见。似乎只有宿友需要提交材料的时候才会对她热情。但好在她在学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也不算特别独孤。
舍友小D,是一个豪爽直言耿直的“假小子”
短发齐眉,平如机场,走路在飘。小d就是一个这样一个特立独行的酷女孩。因不愿在人身后嚼碎闲言,她从来不参与不谈论宿舍的任何人。
很少待在宿舍,玩耍的朋友都是一样的“酷”孩子或亦是男孩子。她总是谈笑轻言,她说:“宿舍没有皇帝,没必要宫斗。“
可是即使是这样的不涉身于这个混沌圈子的她,也不能免于幸。“脏水“还是自动性找到她,会有人说她是”假男人“”同性恋“等
这四类独特风格有棱角的人,大概是最容易在大学里“被孤立”的吧。
但我觉得,他们其实并不是“被孤立”,而是单纯的独行。
孤立是对异人的称呼,他们只是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而已。不被其他人认可并不代表不被她们领域的人认可。
他们都有各自的朋友,而室友,只是这四年生活里,需要与你住在一个屋子的“合租人”。
不是其他人不与她们交朋友而是她们对其他人大众完全不感冒。
她们活的幸福,被相似性的人爱着。其他那些“孤立”他人的人,只是大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普通人。
而那些“被孤立”用心交的朋友,才是合群的见证。而“被孤立”是指想加入她们的团体,却没被接受,而那些所谓“被孤立“等人是压根有自己的活法
愿那些“被孤立“的人,能够早日穿破黑暗,成为一个有他人之长的人。无论怎样艰难最后都也要温柔以待这世界。你要相信,世界也会对你投以温暖,你有相信,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也会有人跟你一样在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