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要不要追寻生命的意义?这是《拆掉思维里的墙》最新版第一章,作者古典抛出的问题。他做咨询时,天天都会遇到类似这样的疑问。
笔者自己曾经也经历过这样一段迷茫和苦闷的时期,工作挫败,情绪不佳,能量极低,然后天天去质问这样虚无缥缈的问题,意义没找到,意志更颓废了。
先说结论,作者主张的是——不要去想生命的意义,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一、为什么不要追求人生的意义?
肯定有很多人会诧异,怎么不要思考和追求意义?这样的人生岂不庸庸碌碌,形同虚度?
作者也跟随各位先哲与作家长久地探寻过人生意义,同时经过自己的实践与反思,比如做有意思和有意义的事情的完成度与持久度的对比,才得此结论。有两个心理学现象可以验证他的感受。
《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 弗兰克尔有过一段纳粹集中营的刻骨经历,他发现,集中营里最先死去的是身体健壮受过良好教育的男性,他们一直被教育做有意义的事,而那些羸弱的老妇人却往往活到了最后,他们整天思考的是“怎么把家传的项链挂到儿媳妇脖子上去”。为大意义活着的人因为看不到头而毁灭,活下来的人,则是在糟糕的生活里找到了可实现、可追求的小意义。
另一个佐证是立志当“圣人”的王阳明,在家里思考终极真理,没什么结果,后来遭到迫害和一连串的追杀,彻底放弃了追寻,躺在石头棺材里,做了个思想实验:死了会怎样?他发现死了也不可怕。“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才有了著名的“龙场悟道”——这一中国哲学史上的大事。
人生的意义,光靠想,是想不明白的。结果往往是陷入迷茫或者虚无。
每个人都可以从感到有意思的事情做起,小目标也有小意义。比如年轻人往往不会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了建设国家,腾飞经济而努力工作。就算那些成功人士年轻的时候,不也是为了喜欢一个城市,喜欢一个人或者一份更高的收入而奋斗嘛。到了功成名就的时候,自然会有更大的格局和更高的追求。立下志向很重要,但要让二三十岁就决定自己的一生,挺荒谬的。追寻意义真的有必要吗?王小波说过,人年轻的时候,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决定自己这一生要做什么。接受自己拥有的,做好自己能做的,这就是最好的意义。
二、为什么有意思要比有意义更重要?
一句话就能明白:因为前者是内部动机,后者是外部动机。
有关动机的心理学认为:我们内在的动机有三种属性:归属感、自主感、胜任感(对应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三四层)。以上班为例:
归属感:我喜欢和这群人工作吗?我觉得服务这群人有意义吗?
自主感:我能不能掌控工作节奏和内容?
胜任感:这件事我能不能学得会、搞得定?
作者还增加了几个判断有没有意思的问题:
a.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我也愿意这么选吗?
b.如果有代价,我也愿意做吗?
下面这几段原文太精彩了,直接引用:
事实证明:经历的有意思的事情越多,就拥有越大的自主权、能力和安全感,生活也会越有意思。至于那些正确而无感的事,可以先放一放。它们要么还不到时候,要么根本不是你的菜,要么根本就没那么正确。
你也许还会担心,如果一直这么有意思,是不是就没法成为一个有大格局的人?不会的,人生好像爬山,你坐在家里打算怎么爬珠峰,怎么能想得明白?你要做的是先爬自己能搞得定的香山:在香山顶上,你也许会遇到人邀请你去爬五台连穿路线;在那里,你有机会遇到专业登山队员,他们会告诉你可以去四姑娘山训练试试看;最后,你也许真的有机会冲击珠峰。
这就是人生的“爬山算法”:全力以赴地爬上你目之所及的一个小山头,你会看到更多的山,看到下一个山头和路。就这样凭着“有意思”一个个地把你关心的事做到极致,你会走到你想象不到的高处。
所以,有意思比有意义更重要。
别想什么大意义,先成为一个有意思的人。
最后,无论做什么事,要注意把计划定小一点,小到不可能会失败。具体可以参照《微习惯》这本书或者对它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