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杖者”意味着什么?
【原文】
10.13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翻译】
同本乡人在一块儿饮酒,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
“杖者”,在这里是指老人。古制,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
尊老敬老,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敬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是一个人修养的重要体现。有尊敬老人的心,才会有赡养老人的行为。而这种修养,对于一个人的为人处世、持家立业,都是有极大影响的。一个对老人没有敬爱之心的人,是不能对他寄予信任和希望的。
心怀敬老之心,知孝道,通大理,自有一番超乎常人的意志和见识。这种人,无论是在做人上,还是处世上,都比一般人要来得实在、顺达。
通过观察我们不难发现,现如今的老人,需要的往往不是物质上的馈赠,更多则是精神上的关怀与抚慰。他们为社会、为我们的今天奉献了一辈子,如今他们所需要的,正是我们这些后辈的理解、尊重和陪伴。
尊老敬老,这是一切善德的基础,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尊老敬老绝非一家之事,更不该是一时之风。我们应将尊老敬老作为构建社会风尚的重要内容,由心而发,从我做起,从点滴处做起,给予可爱的老人最真挚的关爱。
2、孔子对外来饮食的态度和方法是怎样的?
10•16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丘未达,不敢尝。”
【译文】
季康子给孔子赠送药品,孔子拜谢之后接受了,说:“我对药性不了解,不敢尝。”
这是一则很有趣的故事,鲁国头号权臣季康子听说孔子生病了,很是热情,便派人给他送去了药品。这给孔子出了个难题,如果比照赐食物的礼仪,孔子应该在拜谢之后立即尝一下,但是,药物不同于食物,在无法确定这些药的药性之前,随便乱吃是可能出大事的。如果拒绝卿大夫的赏赐,也是极不礼貌的行为。孔子是一个智者,他先按照赐食物的礼仪,拜谢之后收了下来,但却未立即尝试。他向来人作了解释,实实在在地告诉了对方自己没有立即服食的原因:“我对这种药的药性不了解,所以不敢尝用。”孔子的做法,既体现了对季康子的感激和尊重,也在事关身体健康的大事上保持了足够的谨慎。一言一行,把礼仪敬诚之义表现出来,真是有礼有节,让人叹服。
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在礼仪精神的指导下,作适当变通。礼仪是以仁道为宗旨,以诚敬为内在感情要求,以期实现稳定社会秩序的行为规范。仅仅把它看成一种仪式或行为规范,是浅薄的。只有把握了礼仪的精神实质,才能在任何情况下作出很好的应对,孔子面对季康子的赐药,既对季康子表现了敬意,也表达了自己的诚意,这个做法足为后世效法,就等于创造了新的礼仪。
3、马厩失火,孔子为什么不问马?
10•17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译文】
马棚失火烧掉了。孔子退朝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的情况怎么样。
本章充满了孔老夫子的人文关怀,一直成为后人了解孔子,走进孔子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
孔子问:伤人没有?这句问话看上去很普通,也没有告诉我们孔子问的是谁。正是这句话,反映出了孔子内心一直处在仁的境界。
孔子,得知马厩失火,第一反应是人受伤没有。这说明,孔老夫子的仁爱之心随时随地都会显现出来,这才是本章所要表达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