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如何提高内驱力,让自己能真正「坚持」下去呢?
1. 体验
你可能会碰到这样的问题:你说得很对,但我就是对一切都不感兴趣,找不到动力,怎么办?很多时候,往往不是「你对什么事情都缺乏动力」,而是因为你尝试和体验的太少了。
举个例子,可能有朋友知道,我很少玩任何户外运动,唯一玩得多的是射箭。怎么接触的?其实也是朋友带着出去,接触了一下,觉得十分有意思,这才开始上手。
我们最大的症状,往往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一个开放的心态,尤其对于年轻人来说,至关重要。大多数事情,必须亲自上手体验,你才能知道,自己是否适合,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哪怕这些尝试到最后都没有结果,这些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也能拓展你跟这个世界的触点,让你更好地融入社会,或者更进一步,成为你的护城河。没有什么比体验新鲜事物更重要。往前走一步,你会得到整个人生。
2. 设计
一件事情,能够长久做下去,无非两个方法:
1)降低它的阻力;
2)提高它的动力。
这是一个简单而又极其有效的分析方法。你会发现,小到个人成长,大到行业趋势、国家政策、经济发展,都适用。
就拿个人来说,要坚持健身,不妨最大限度降低阻力。
比如:健身一定要有器材、场地、装备吗?晚上下楼去超市买日用品,能不能顺手绕着小区跑两圈?
很多方法都能帮到你,比如分解任务,降低触及成本,缩短路径,等等。这些都能有效降低阻力。
大多数时候,我们需要的其实是一个「初始」的动力。只要动起来,后面就会简单许多。
再比如,早起。与其强迫自己起床打卡,不如考虑,能否在「动力」上下功夫?
比如:买个咖啡机,每天早起给自己做一杯不一样的咖啡;做一个手帐,每天早起半小时,给自己做点早餐,争取每天都不重样;再比如,你喜欢写作,那么试试每天早起半小时,把自己脑子里的念头、灵感记录下来,练练笔。
简而言之,把早起和你喜欢、感兴趣的事物联系起来,赋予它以动力,让自己每天都处于这种微小的乐趣和幸福感之中。这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
3. 优势
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很多时候,我们说自己「喜欢」某件事情,其实未必真的是喜欢 —— 更大的可能性,是因为自己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得更好。
这跟前面提到的「趋利避害」是一致的。一件任务,我们做得得心应手 —— 可能花的时间更少、性价比更高,也可能质量比别人好,那么,我们就会从中得到反馈,借此激活大脑的「奖赏回路」,让我们更加倾向于去做这件事。这其实就是「喜欢」。
所以,很多时候,喜欢来源于什么?源自「适合」和「擅长」。
不妨想一想,你这几十年的记忆里,受到肯定和奖赏的时候,被别人夸奖的时候,感受到自身价值的时候 —— 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间,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然后,往深处去审问内心:为什么我在这些情景下表现更好?我的优势是什么?
是哪一个特点、行为,让我觉得「自己能够做好」?接下来,就是想办法,将这些触点,跟你的生活、工作建立联系,让它们在生活中,能够发挥用武之地。
你会发现,当你将它们跟生活建立联系之后,一切都变得轻巧、明亮、简单了起来。
你不再需要「自律」,因为你的内心会有用之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