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普及大众教育、推广平民教育、实施民主教育、改造乡村教育的时代大背景下,陶行知先生提出了“小先生制”,那怎样指导小先生呢?知易行难,陶先生从六个方面娓娓道来,提醒人们施行小先生制过程中该如何避免走入误区。
1. “只要每个小先生担任两三人的教育,不要他们担任整个班级的教育。”既然是“小先生”,自然与真先生有所不同,他承担的任务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违反了生活教育,就是摧残小先生了。
2.先生把在一个圈子里互相教学称为“一群合作守知奴”,提倡“要到传统学校外或团本部周围去找他的学生”,这样“一个识字的人教导两个不识字的人,一个会做的人教导两个不会做的人,这里面才包含着普及的力量。”这才是小先生真正的力量。
3.“即知即传人”的原则要一贯的实行下去。让普及教育变得更有生命力。小先生的职务是“教人去教人”,每个被教的,转身也成为先生去教人,环环相联,在身份的转换中实现知识的迁移,教育因此变得更开放,更具活力。
4. “文字只是生活的符号,要与生活连在一起教。”这就是先生提出的教育思想中,“生活即教育”,教人在生活中识字,不但是普及文字教育,还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5. 普及教育运动应该做成学校规定的正课和公学团规定的工作。也就是说小先生不是一种自由的职务,导师要鼓励他们长期把这项工作完成,普及教育运动才有成功的希望。
6.当小先生遇到大人不信任的时候,导师必须加入小先生的队伍里一起干才有成功的希望。
在当时有效促进中国教育民主化进程的过程中,切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具创新价值与实践意义。而在教育的今天,小先生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课堂是教育的主要阵地,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当“小先生”,去学、去说、去展示。具体操作是教师先对某个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和启发学生思考相关问题,学生如果理解了,就可以作为“小先生”组织语言讲给小组同伴或者教师听;学生如果还没理解,就先听其他“小先生”讲,倘若还不行,就寻求教师帮助,直到真正吸收理解了,再以“小先生”的身份把内化的东西讲给大家听。最后,组内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把所学的知识用自己组织的语言讲出来,其他学生进行相应点评。因为每个学生都要作为“小先生”去讲去评,如此不仅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掌握学习内容,还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