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书籍收获:
第六章后半部分的核心内容总结
1. “既然定了计划,就一定要实现”的坚韧精神
稻盛和夫强调,计划的成功不仅依赖于制定时的周密性,更取决于执行过程中的不屈不挠与专注。他提出,实现新计划的关键在于将“高尚的思想”与“强烈的愿望”结合,并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推动到底。例如,京瓷在接到IBM的高难度订单时,尽管初期多次失败,但团队始终以“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的信念持续改进,最终成功交付2000万件合格产品。
核心逻辑:
目标可视化:在脑海中反复模拟计划的实现路径,将抽象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
排除干扰:面对困难时拒绝妥协,坚持“垂直攀登”而非迂回逃避。
2. 外行思维的创新优势:自由发想
稻盛和夫认为,外行的“无知”反而是创新的源泉。他以自身经历为例,指出自己作为无机化学领域的“外行”,反而能跳出传统陶瓷行业的框架,开发出突破性技术。其他京都企业(如任天堂、欧姆龙)的创始人也多是跨领域的外行,他们通过自由发想颠覆了行业惯例。
方法论:
打破先入观念:避免被既有经验束缚,以开放心态探索新路径;
跨界联想:从其他领域(如自然现象、日常生活)汲取灵感,例如从松树树脂特性改良陶瓷粘合剂。
3. “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的三段论
这是稻盛和夫提出的创新执行框架:
乐观构思:以大胆的想象力提出颠覆性设想,例如京瓷早期研发新型陶瓷时,敢于挑战技术极限;
悲观计划:在制定方案时充分考虑风险,由“头脑聪明但悲观”的成员进行严谨论证;
乐观实行:执行阶段回归积极心态,以果断行动克服障碍。
案例:京瓷在开发太阳能电池时,先以乐观态度立项,再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可行性,最终以技术突破实现商业化。
4. “创造性地图”:从日常改善到重大突破
稻盛和夫提出,创新并非偶然,而是通过每日微小的改进积累实现的。他以“扫地”为例:
从工具迭代到流程优化:尝试用扫帚、拖把、吸尘器逐步提升效率;
从任务到事业:持续的改进可能让普通清洁工成长为专业公司的创始人。
哲学内核:
“1厘米进步”法则:每天比昨日进步一点,十年积累可产生质变;
问题意识驱动:对现状保持不满,将“改良”固化为工作习惯。
5. “能力用将来进行时”的成长观
面对挑战时,稻盛和夫反对以现有能力自我设限,主张以未来视角评估潜力:
设定高目标:将目标定在比当前能力高20%-30%的位置,倒逼能力提升;
持续精进:通过“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将不可能变为可能。例如,京瓷员工在技术攻关中,即使遭遇多次失败,仍以“能力会随时间增长”的信念坚持到底。
6. “已经不行了”才是真正的开始
稻盛和夫认为,极限状态是突破的契机。他以京瓷为IBM生产精密陶瓷部件的经历为例:当团队因产品全数被退回而陷入绝望时,他提出“向神祈祷了吗?”的质问,激励员工重新审视问题本质,最终以创新工艺达成客户要求。
核心启示:
逆境磨砺心志:将危机视为自我淬炼的机会;
归零心态:在绝境中抛弃固有思维,从头寻找解决方案。
总结:从创新方法论到人生哲学
第六章后半部分将“创造性工作”从技术层面提升至价值观高度:
实践层面:通过“外行思维”“每日改善”等具体方法实现创新;
精神层面:以“垂直攀登”的坚韧和“利他之心”驱动突破;
组织层面:构建允许试错、鼓励冒险的文化,将个人创新力转化为团队竞争力。
稻盛和夫最终揭示,工作的终极意义在于通过创造性挑战实现自我超越,并以此为社会创造价值。正如他总结的公式: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感恩日记:
感恩思涵老师带领大家共读书籍干法,陪伴大家成长;
感恩婚庆商家的热情回应,积极的邀请我去面谈合作;
感恩思涵老师帮忙我看八字,这次很多信息对上了,是准确的。
冥想感受
今天冥想的时候,关注自己的呼吸,慢慢加深呼吸,感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