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客观吗?真实吗?深刻吗?
在大一开学之后,学到了新闻学概论的课程,简单了解了新闻的定义,大致是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我明白新闻工作的几个原则和性质,公开性,真实性,接近性,时效性等等概念。我粗浅的明白,写新闻大概是将记者最新了解到的事实进行准确客观的描述。可是,这样的报道真的是真实的,客观的,引人思考的吗?
在陈力丹老师的书中,老师从马克思办《莱茵报》开始讲起,从历史唯物主义和市场经济的角度开始将起,在世界大市场的形成过程中,新闻,信息的传播的力量。在19世纪,大工业的发展造成世界的交往与交流,科学技术的发展,新闻的信息的传播突破了空间的概念,更加看重时间,后来出现了很多的“抢新闻”。同时,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需要更多的信息来了解自己并不熟悉的世界,对新闻等信息的消费与日俱增。
于是,出现了更多的新闻,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信息的传播都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更多新奇的,没有听说过的,耸人听闻的信息和一些优质的,经过多层“把关人”的信息充斥在周围,良莠不齐。而我们都希望了解到真正的世界,都希望了解事件的本身甚至本质。这要求报道的每一个信息都是真实的。不是去抽象出这个事件的本质,直接告诉读者你的结论,而是报道的每一篇文章都尊重事实,同时,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过程,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阶层,不同的领域都代表着不同的观点和论断。也许不断无限接近真实,才能传播出真正的认识。借用马克思的话“只有从相互矛盾的论断中才能得出历史的真实。”
同时,记者对新闻事件的报道不可避免地裹挟着自己地主观思考,如何还原事实本身在传播过程中仍然是一个严峻地挑战。这让我想起,二战中优秀地战地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在越南战争中,他几次深入越南进行战地采访,后来他渐渐怀疑这场战争的策略和性质,他客观公正的去报道这场战争的真实情况深入的分析,他的报道引发人民对于这场战争的思考,他坚信这是一场无用的战争。客观的思考,客观的形式报道是渗透在每一篇新闻报道之中的,陈述事件本身,将思考和评论留给读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
然而在我国,新闻更多的充当了一种党政宣传的手段,国家的方针政策的上传下达,很多的新闻都含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带有明显的目的性。我相信这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不可避免地,我们需要了解国家的宏观发展,国家同样需要有公信力的媒体发声。但是,简单重复的报道也可能会使读者乏味和产生抗拒心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的发展,三微一端的普及,更多的人每天都收到各种各样的信息轰炸,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眼球,夺取注意力似乎是每一家媒体都在做的事情。然而,网络媒体缺少“把关人”的监督,没有经过加工,粗制滥造的新闻随时发生,更娱乐,更轻松,对娱乐八卦信息的轰炸式报道随时发生。信息技术的算法分析,个人的“信息茧房”,信息更加窄化。网络自媒体缺乏社会责任与道德责任等等。随处发生。
我相信,在未来是全媒体发展的时代,内容生产依旧是王者。尊重事实,无限接近真实,形式与内容的客观报道依旧是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