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时候,什么原因促使你急切的想要一套房子?
结婚、生孩子、接父母住,这些原因听上去都那么的实在和重要。
但对我而言,第一次萌生买房的意识,是在大学里。可能我天生就爱享受,梦想着有很多房子,然后环游世界,后顾无忧吧!
1.
我的大学,在一座经济发达的二线城市就读。对于来自穷乡僻壤小县城的我来说,见到这座城市霓虹初上的夜晚那一刻,便被深深的吸引了。
虽然现在回头来看,一切都是那么的普通。因为我住在上海、到过东京、游过纽约、邂逅过凡尔赛宫(做梦),已经不再是初进大观园的刘姥姥了。
我选择了建筑学这个专业,便注定对房产有着天生的敏锐和后天兴趣。记得刚上大学时,当地的房价平均四五千,基本相当于我一学期的学费。我在心里盘算,这大学五年的学费,大概能买到5平方,也就是一个卫生间大小,真不划算。
大五开始去设计院实习,两个月赚了六千工资。我拿着沉甸甸的钞票,心里想的也是:啊,我攒了一个平方首付了。那几年房价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动,涨势微弱的几乎看不出来。这人生中第一笔收入,就被我稳稳存进了银行。想到我每一天的奋斗,都会成为自己房子的一砖一瓦,那种由内而外的动力便如上足劲的发条,停不下来。这是多么实实在在的人生信仰啊。
2.
2007年夏天,我毕业参加工作了。很庆幸选了一个自己感兴趣、又有钱途的专业。也很庆幸第一份工作就遇到了伯乐。我的所长对我赏识有加,几乎从上班的第二周就对我委以重任:方案投标。后续的工作开展的也很顺利。这份工作让我从第一个月工资600,迅速成长为第二年年薪20万。听上去有些不可思议,但做建筑设计的朋友一定可以理解。高收入背后,是日复一日的辛劳付出、加班加点、熬夜烧脑。
当我的银行卡存款达到20万的时候,我真正的开始打算买房了。
计划入一套总价50万以下的小房型自住。我以设计院为圆心画了个三公里的圈,打算在这个圈里选。
约了几个中介阿姨,每天下班带着我东奔西走的看房。那时候,中介基本上清一色的是骑电动车的中老年妇女。年轻人不愿做这个出力不赚钱的行业。房源信息全部靠手写登记在本子上。老阿姨们态度非常认真,会根据你的要求,戴上老花眼镜翻了一页又一页,一个一个念给你听。没错,她们是认真,但是不专业。所以浪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很难精准的找到你想要的。
而且无奈的是,附近的房源实在是没得选,不是总价超了预算,就是环境差、房型烂、楼层不佳。但是几个月的看房经历,让我对居住了几年的城市有了新的认识,了解了它的角角落落,也体会了它深沉的积淀。更重要的,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买房,首先要明确定位自己的要求。否则你会付出许多的无用功。
3.
在看房的过程中,我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变动。我的爱情来召唤我了。召唤我去大上海,开启一段新的旅程。
2010年5月,辞别我大学五年、工作三年的二线城市,惶惶然来了陌生的大上海。当然,我是带着存款来的。
当时,上海的房价,外环附近已经突破了一万。顿时,我感觉酝酿了几年的买房梦,好像又遥不可及了。在上海,我的收入降低了,生活成本却升高了。面对日益高升的房价,有种望洋兴叹的感觉。
2010年下半年,我稳不住了。连续几天劝说我的先生,当时的男朋友,给他灌输买房要趁早的理念。也许男性天生在这方面比较后知后觉,一开始他稳如泰山。后来架不住我的攻势,突然也觉悟了。于是在那个冬天,我们开始了长达三个月的看房历程。
定好总价上限,锁定看房区域,我们开始联系中介,提出要求。建筑师高度的专业能力,在这里也体现出来。我们要求中介先点出房子在小区的位置,再找到房型图,如没有图就凭回忆简单画画出来。这样一来,过滤掉了很多根本不值得看的房源。
即便如此,打算买房还是要多看多比较,尽量把周边小区的各个房型都了解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面对想要的房子时,理性分析它的优劣势,作为谈判的资本和筹码。(待续)
90天无戒写作训练营第三期 第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