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演变
历史演变来讲,早期是发行金属货币,即通货,有本位币和辅币。
本位币(也是主币)最牛,“无限法偿能力”,什么意思?比如说以黄金为主币的年代,有个人它拿着9000吨的黄金去支付某个款项,对方都不能拒绝,即只要你能给出相应重量,买什么都行,换什么都可以。
本位币是足值货币,面值和实际重量一致,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磨损了还可以找政府兑换新币(超差兑换),这就使得流通量=需求量
辅币,就是找零用的小钱,以贱金属制作,面值>实际重量,只能在规定限额内兑换主币,即“有限法偿能力”
到后来,商品经济发展迅猛,信用交易出现,银行券和纸币就出来了,纸币其实就是另类的银行券。由于财政赤字的时候,政府可以发行纸币,所以通货膨胀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但黄金的准备仍是国家大事,因为前一篇文章,我有提到,国际支付里黄金是最有力的手段,所以现在国家都会有黄金储备
2.货币制度相应的演变
总览: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故名思义——以白银为本位币。这里限于本人才识浅薄,故只摘取中国历史以为例证。爆火的时候是两宋时期了,那时候的中国,商品经济之王,世界都要绕着它转,虽然白银本国储藏量不算高,但是大量的贸易出口使得白银大量流入本国,实行银本位制但也不足挂齿。这也间接带来了其他流出国的逆差,其中就含大英帝国,到后来的鸦片战争爆发,其实之前的白银流失也功不可没。但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金银复本位制:即一山并容二虎,金银皆为本位币。这里主要是盛行于16-18世纪的欧洲。银价值量小,主攻小额交易,金则主大额交易。
由金银两者关系又分为三种:(1)平行本位制,金银兑换比例自由随市场决定。但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比例波动大,故制度不稳定。遂来到了(2)双本位制,金银按法定比例流通,兑换。政府强势介入,但狼狈而回。法定比例和市场比例并行且悖。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退出流通,贮藏,实际价值低的充斥市场,“劣币驱逐良币”是也。In English,we call it “格雷欣法则”。既然效果还是不好,又还是不能断股放弃银,最后折中来到(3)跛行本位制,金币本位币,银币附属当小弟。
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演化金币大哥牢牢确立地位的金本位制,其中又分为:金币/金块/金汇兑 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大意和前面一样,自由铸造,其他辅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面值和实际价值一样,由此引出金平价。即各国根据彼此货币含金量计算的汇率。
但这样的问题或者说黄金如此管用的双刃剑就是,它很珍贵,因为珍所以贵。储藏量远远不够流通。故人类继续迭代
金块本位制:进步之处,改用银行券和纸币为流通货币,以金为单位计量;兑换黄金需要达到一个大多数人都达不到的额度
金汇兑本位制:以银行券为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实际上是弱国将本国货币依附于强国上,允许以外汇间接兑换黄金,通过汇率来稳定本国币值
但没了金币流通,币值的稳定成了心头大患,只靠“看不见的手”运行经济的想法不再显示,在1922年-1933年经济危机后,信用货币出现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本位币不再是黄金,而是不可兑换黄金的银行券和纸币。政府强行介入,由中央银行管控货币供给,通货膨胀也成了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命题
3.货币层次
信用货币
现阶段,我国货币量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M1=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M2=M1+准货币(不是货币但可以随时转为货币,储蓄+定期存款+存款)
M1与M2增速的关系?
M1可以看做对实体经济的一个映射,M2是政策的扶持力度。
若是M1增速大于M2增速,即实体经济活起来了,那也是牛市的一个前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