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告诉你一万遍了都还不听?因为我们总把后果强加给孩子,这会导致孩子的反叛和戒备心理,而不是去思考他们的选择带来的后果。那如何帮助孩子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而不是直接告诉他答案呢?简·尼尔森推荐用启发式问题。
作者在书中给我们罗列了一些典型的启发式问题,比如: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细心的你会发现,启发式问题,既然是问题,怎么不是用“为什么”来问问题呢?因为“为什么”听起来更像指责,会招致孩子的戒备。但即使没有为什么这三个字在问题里,所有的这些问题都还可以用指责的方式来问!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把这些问题成为典型问题的原因,因为她提醒我们提问时要格外注意自己的心态,千万不要有腹稿,关键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这一点超级重要!!很多时候作为父母,很容易就掉进那种我要怎么说才能告诉孩子这个道理。如果是带着这样的目的预设好答案,不断的一步一步想引导孩子走进自己的答案,那么这样的问题就不能称为启发式问题,只是换种方式讲道理,孩子们那么聪明,即使我们带着好奇真正对他们的观点感兴趣,他们也未必相信,更何况我们只是走个过场,随便借着启发式问题,想把自己打的辅导道理告诉孩子,那么他们肯定就有防范心理,从而导致心门关闭。
牢记以下的指导原则会帮助我们更恰当的使用启发式问题:
1、不要预设答案。如果提前预设了答案,就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2、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绪烦躁,则不能提问。要等双方都平静下来的时候。
3、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让智慧指导你改如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并且要表达出你的同情和接纳。
关于启发式问题的三个指导原则,在不预设答案且心平气和的状态下,才有可能问出法子内心的启发式问题,但是如何用智慧指导自己走进孩子的内心呢?除了前面提到的牢记: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带着同理心去接纳孩子,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