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读完了《深度思维》前四章的内容,上篇名为技术大师,用思维技术高效解决问题。下篇是思维的格局,格局升级,掌握宏观规律才能把握人生。
继续读第五章《生态思维――比个体力量更大的是生态》。
看到“生态”,我想到的是生物,“生态”“生物”“思维”怎么就能连到一起呢?跟着叶修老师,我一点一点读着。叶老师告诉我们,生态思维的最核心原理――
由于生态中的事物是广泛关联的,所以个体事物的发展趋势、状态变化和各种选择并不是随机的,也不是完全独立自主决定的,而是受到整个生态的影响。因此,你思考某个事物的时候,不应仅仅思考这个个体,还应思考他做处的整个生态――他周围的环境以及他与环境的关系。
这个思维方法,在哲学上被称为联系。万事万物都是有联系的,个体与环境,谁的力量更加强大?在复杂的关系中隐藏着复杂的规律,洞悉了这些规律,生态思维就形成了。
小米,一个生产手机的普通企业,去生产各种智能家电,形成了小米生态链。手机已经不再是手机了,而是整个智能家居世界的入口。小米科技是生态思维的典型案例,生态思维给小米带来了更大的格局。
小米科技,是城市大型企业的精彩案例,对于个体来说,生态思维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我们平凡的生活中能否用得上生态思维?
书中为我们呈现了三种生态思维的模型,淘金模型、森林模型和池塘模型。淘金模型的本质是一个共生模型,大家都怀揣着发财梦,去淘金,绝大部分人的注意力都聚焦在了黄金上,竞争激烈。而李维·耐特劳斯注意到,淘金挖矿的人需要大量结实耐磨的裤子,于是他发财了。淘金模型意味着共生,在这个生态中不是只盯住某个点,而是思考整个生态的状况,思考如何和一堆竞争者共生。这就给我们一些启示:专注固然重要,发散思维会让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这样的思维方式,竞争再激烈也能赢。森林模型和池塘模型也是生态思维的衍生模型。
叶修老师说,当我们研究一个事物时,不仅要分析个体,更要观察整个生态,洞察复杂的规律,再渺小的个人,也要有宏大的格局。我想,有了格局,看问题就有了高度、广度。思维宽了,角度变了,看到的也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