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个人成长、文化传承、社会和谐以及国家发展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在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家国情怀的素材,将分散的知识点有机串联,形成具有系统性和逻辑性的教学框架,在每堂历史课中,明确设定与家国情怀培养相关的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他们将在哪些方面增强对家国的认知和情感。例如,在讲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体会古人的治国智慧和对国家的责任感。
首先,多样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历史情境,如角色扮演、历史短剧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人物的情感和抉择,从而激发他们对家国的关注和热爱。《新文化运动》本节课以新文化运动为例,通过历史情境的设置,让学生体会家国的责任感,培养家国情怀素养。教师可以通过材料的选取、故事的叙述设置情境,内化成学生必备的素养,让学生感同身受,用历史的思维方式思考当时发生的事情,进而内化成学生的家国情怀这样一种素养。
其次,跨学科融合下的历史课堂,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用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例如,讲述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等故事,让学生体会到英雄人物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的精神。阅读也同等重要,例如《中国历史文献》这门课程,一直注重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导向作用。在传统课堂之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提升文献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夯实专业基础和学科素养。此过程中,讲授者运用雨课堂等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激发学生阅读文献的兴趣。与之相应,在借鉴历史人类学等学科实践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拓田野课堂,拓宽视野,在感受时代变迁的同时厚植家国情怀。
再者,方法的灵活运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比较分析法的实用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历史进行比较分析,让他们认识到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五四运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运动过程、结果和影响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了解五四运动的发生原因和过程,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同时,展示同一时期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以及世界格局的变化,从而引导学生思考五四运动所体现的家国情怀,如青年学生的爱国精神、社会责任感等。
第四,问题的抛出与引导,深入启发学生思考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在面临外敌入侵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仁人志士舍生忘死?”“从历史的兴衰中,我们能为当今国家的发展汲取哪些经验教训?”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观点和想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同时也能深化对家国情怀的理解。
此外,教师要以自己对家国的热爱和责任感感染学生,在教学中展现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国家的深情。同时教师应持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深入研究家国情怀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历史课堂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成为具有深厚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