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莉阅读笔记第274/ 365天
今日阅读《影响力》
【美】罗伯特·西奥迪尼 著
第3章:承诺和一致——脑子里的怪物
承诺和一致原理对人的行为有着很强的指引力量。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是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法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一、言出必行的意义
在我们的文化里,一个人高度的言行一致是备受称道的,也理应如此。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成熟性的核心。
总的来说言行一致,一般是符合我们的最佳利益,我们很容易养成自动保持一致的习惯。
1.和大多数其他自动响应方式一样,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一条捷径。只要我们拿定了主意,我们再不用苦苦的思考这件事了。
2.机械的保持一致,更容易令人避免误入歧途。
有时候只要稍加思考,就能得出一连串明显不受人欢迎的该死答案,就因为这个我们才懒得去思考。
二、承诺与一致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1.激活
激活人类保持一致性的因素,就是承诺。要是我能叫你做出承诺(也即选择立场,公开表明观点),我就帮你铺垫好了舞台,促使你不加思索的自动照着先前的承诺去做。只要立场站稳了,人就自然想要倔强的按照与该立场保持一致的方式去做。哪怕在作出决定之前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倾向,它也会让我们在这之后,偏爱与之一致的选择。
各行各业的顺从专家都拿承诺策略来对付我们,他们诱使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或做出某种表态,然后通过我们内心保持一致的压力,逼我们顺从。
例如:电话募捐人员获得承诺的手法,就是在要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募捐时,先问问你的近况如何,身体好不好。这样的开场白可不是为了显得亲切友善,他是要让你像平常听到这类客套礼貌话时那样,给个客套礼貌的回答,一旦你公开表明事事顺利,募捐员逼你资助那些过得不咋样的人就容易多了。这种手法暗含的理论是,人要是刚刚才说了,自己感觉挺好或者过得不错,哪怕这么说不过是出于社交时的客套,马上就做出一副小气样会显得很尴尬。
2.以小极大。
对于销售人员来说,小订单为全面推销铺平了道路,因为从小订单开始,他就不再是潜在客户,而是成了真正的客户。这种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做“登门槛”。
请注意,“登门槛”的特点是:你可以利用小小的承诺操纵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你可以利用他们把人们变成“公仆”,把潜在的客户,变成“客户”,把战俘变成“合作者”。只要你把一个人的自我形象设置在了你想要的位置上,那么这个人就会自然而然的遵从一整套与这一全新自我形象相一致的要求。
我们要注意,在接受琐碎请求时,务必小心谨慎,因为一旦同意了,它就有可能影响我们的自我认知,它不光能提高我们对分量更大的类似请求的顺从度,还能使我们更乐意去做一些跟先前答应的小要求毫不相关的事情。
3.承诺影响自我形象必备的条件:
1)积极的。
将承诺写下来。而不是心里想或做出口头承诺。
行为是确定一个人自身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的主要信息源。想通过观察判断某个人是个怎么样的人,必须仔细考察他的行为。
2)公开的。
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的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他的动机,因为这样才能显得前后一致。
一个人的立场越是公开,人就越不容易对其做出改变。
3)经过一番努力。
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他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4)自由选择的。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的负起责任。
三、如何拒绝?
尽管保持一致,一般而言是好的,甚至十分关键,我们也必须避免愚蠢的死脑筋。
摆脱这一困境的唯一出路,是弄清楚这种一致性有可能让人做出错误的选择。有两种独立的不同信号能给我们提示。
第1种信号很容易识别,每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中了套,被迫遵从了一个并不想答应的要求,我们的胃就会警铃大作。在这时候我们要告诉自己:仅仅因为想要跟最初所做的保持一致,就顺从别人的要求是很愚蠢的。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就不会被激活,不会愚蠢的遵从于承诺一致原则了。
第2种信号,是在自己的心灵深处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知道了我现在掌握的这些情况,要是时间能够倒流,我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就不要死脑筋的保持一致了。
我想到:
1.承诺和一致原则还可以用于我们养成好习惯。首先我们要把自己想要养成的习惯写下来,然后发在朋友圈或社群中,接下来自发地努力完成这个承诺。这样我们很容易形成好习惯,也能长期保持这个习惯。
2.通过反思“再次选择还会这么做吗”,通过寻找自己最初的想法,来帮助自己不要被承诺和一致原则给愚弄了,及时调整选择,不让错误继续或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