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作者以小说的叙述方式,通过一个虚构的故事逐步引导读者去认识内在的自己。书从女主角“若菱”意外地遇见一位“老人”开始,经由“老人”的引导,逐步破除自身外在的阻碍,并体会到内在的自己,“真我”。
本书的核心内容或论点可以概括为一下五个方面:
一、人生目标与真实的自己
1)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面对苦恼的根源常常是没有认清自我,没有弄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2)一个人的内在“真我”可以概括为“爱、喜悦、和平”,而人所追求的最终目标还是“喜悦和内心的和平”;
3)每个人的“真我”在其出生时就已经拥有,但在后来的社会活动中逐渐被各种其他的心理机制(身份认同、思想、情绪、身体)所掩盖,使人们难以找到。
Comment:
书中认为人在现实中的痛苦来源于迷失自我,这与《幸福的方法》的观点类似,但更进一步。《幸福》的作者认为人们应该以追求幸福为人生目标,而当幸福来临时,人自然会有喜悦的感觉和内心平和。《遇见》的作者自我的迷失导致人们用“小我”代替“真我”,从而导致人生目标的偏离。此外,“真我”从与生俱来,到被社会生活所蒙蔽,再到经过人生的修行被最终寻回,正好一个轮回。
二、迷失的自我的代价
1.现实的世界里充满了精神能量,“真我”被封闭使我们失去了内在能量的来源,从而必须从外部获取能量;
2.在迷失“真我”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只是为了满足“小我(ego)”的需求,不断向外抓取;更严重的是人和人之间互相争夺能量,一场“小我”;
3.一个人的能量就对其周遭的人和事造成影响,正能量能够吸引正能量,从而创造积极的环境,负能量则会吸引负能量,产生消极的环境。
三、人的行为和意识模式
1.人的意识就像一座冰山,只有浮在水面的一小部分(表意识)受人的控制,而水下的绝大部分(潜意识)则是未知且不受控制的;
2.一个人的人生模式由天生的性格倾向、外在环境、教育经历、生活事件和前世业力共同作用产生。
3.但人的行为却受潜意识控制,而潜意识是与“真我”相连接的,为了接近“真我”,人们需要将潜意识转变为表意识,即读懂自己的潜意识。
四、要找到“真我”,必须由内向外破除四个阻碍。
1.要破解身体的滞碍,就必须跟身体建立连接,将控制身体的潜意识转化为表意识。1)运动;2)饮食;3)觉察。
2.要化解情绪的瘾头就必须学会臣服。面对困难与其挣扎。不如用不批判、不抗拒的态度去接纳当下,而将能量充分关注于当前的事物,或许能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3.定静可以帮助我们检视思想的谬误。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人内在思想投射出来的结果。定静可以帮助人提升对自我和事物的觉察能力。
4.放掉无谓的“身份认同”,先要看到自己到底认同于什么东西,才有放下的可能;身份认同由内三层的心理机制累积而成:当我们越来越远离“真我”,自我感的消失迫使我们向外抓取一些东西来填补,这就是身份认同(小我)。
Comment :
1.身体或者健康应该是最接近“真我”,但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最近逐渐能体会到运动是一种修行的道理,而不想以前总把运动当成一种休闲、娱乐。
2.人们陷入情绪“陷阱”常常是由于“多管闲事”。书中将天下事分为三类,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自己的事,个人的界限很重要,强行将触手伸到他人的界限内是损人不利己的。
3.潜意识使我们在看问题时容易带上情绪,因为我们需要通过定静的方式来检查自己思想是否正确。
4.关于身份认同相信大部分人都免不了,想要从内而外地“自我认同”又谈何容易。书中给出了一个渐进的方法,采用反向思维的方式,先找到自己目前认同在哪,再进一步思考是否必要,通过不断地放下不必要的认同来达到“自我认同”。
五、心想事成的秘密
1.心想事成首先是一个内在活动: 你所最求的东西必须是命中注定的,或者与你的更高目标一致的、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否则你必须进入潜意识和“真我”的层面,破除人生模式。
2.根据“吸引力法则”,心想事成还有一个窍门:当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全世界都会由于你所散发的能量而帮助你。
3.心想事成虽然是一个内在活动,但也需要我们的外在努力,而努力又必须建立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因此,现实中我们需要朝具体的目标不断努力,言行一致的同时心存感激。
F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