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胡蘭成的《今生今世》,恰是讀他的一生,似是走了一道桐花路,風光無限,山高水遠,離人世有一尺之遙。看著句句寫的是尋常人間,卻總是隔了一層,中間夾了一層薄薄的絹紗,看山不是山,卻又是山,兀自的清遠了,卻又透出了人世的溫暖意。
他置身其中訴說的都是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人事,讀來卻分明是在遠處,冷眼旁觀,清淡的道出別人的故事。他用的詞句亦是平素的,不顯山露水,但在其中是含蘊不盡的華麗,感情蘊于其間,那份綿密只能用心是體會,閑中含愁,愁里有閑。所以讀這部書的過程是緩慢的,埋下頭,沉下心,靜靜的琢磨他的文字,細細的體會他的人。
過往看他的《中國文學史話》,愛極了他的這份清淡,對於人世的閒逸不是人人做得出的,是從骨子裡散出來的味道,這在今生今世中得到了極致的體現。觀人須從他的言行細節里窺得大局,一個文人的氣質個性總是伴隨著他的人生態度,今生今世較為完整的記述了胡蘭成一生的行藏,字裡行間是他的獨特。
他寫胡家月令,他寫民國女子,他寫戒定真香等等,都是淡然。大風大浪,大悲大喜于他,都化作不冷不熱的靜,這靜氣是從心底發出來的,像是一條清澈的溪水,汩汩泉水發自山石之間,流過繁花異草,潺湲,遇了大石,遇了低窪,只是悄悄的繞了輕輕的落了,不見什麽驚濤駭浪風波起。自古文人多騷客,他也是未能擺脫,但卻對於經歷的女子都有一番深情厚誼,愛或不愛,率性而為,隨心而做,在感情上真是個孩童,卻是亮烈而可愛,見不到半點矯揉造作。人世于他也像是浮花過眼,賞的時候專心賞,仿佛要用盡一生的情意,過了便也似塵埃落定,自此兩兩相忘。
最初聽聞胡蘭成,是因了張愛玲的緣故,好奇怎樣的男子會讓傲世特立的愛玲肯為他,低到塵埃里去。年少時看的是熱鬧,曉得的是他情感上的薄涼,政治上的疏失,在為愛玲不值之餘,僅此草草掠過。然而,後來迷戀雪小禪許久,她自言喜愛胡蘭成,也曾歆慕安意如的文風,是受過胡的影響的,便愛屋及烏,尋了他的文字來讀。清遠,清麗,清幽,清淨,清暖。一言以蔽之,清。
及至此次讀他的今生今世,才對他的為人有了深的了解,認識一個人總是困難的,容易被浮在表面的東西迷惑,被誤導,如果不是認真的去讀他的書,又怎麼能夠翻轉以前的印象。偏見往往是感性的,帶著明顯的淺薄的特質。他若真低劣不堪鄉間野夫一般,洞明人情事理的她怎會折服?其貌不揚的他,輕易捕獲佳人芳心,必在才華之外還有過人之處,那邊是他的真,他的至情至性。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有過錯,也未必是真的過錯,只是不同於世俗的評價標準,各有各的難處,何必拿死的標準來定義活的人。可憐身是眼中人,何時還卻自由身。許多邁出的步伐,是不得不,被推向那樣一個臨界點上,或由勢所迫,或由情所引,除了理解,我們沒有最佳選擇。他的寬厚,他的直正,他的真誠,他的細心,他的風度,構成了他的為人。時有驚動,可以用那樣淡然的話寫出人情冷暖的無線悲涼,不覺心中便成酸澀,可他卻似在眼前,一副氣定神閑的模樣,繼續娓娓道來,這一生的故事,縱有萬水千山的壯闊風景,也都是走馬前川,三春花事了。
在這本書里呆的久了,也窺見他的疏漏。一些事的做法,我並不能認同他的冷淡,似乎到了冷血的地步,讓我忍不住想要懷疑他的情誼究竟哪裡是真哪裡是假,到底幾分真幾分假。他的人生哲學立足于人間,卻離人間有點遠。過分的樹立清的形象,不小心倒像是畫裡的人兒了。對於處處留情,他不曾為自己辨別,卻寫得自在坦然,合情合理,可總歸是不對的,情義太多實是薄情。低了自己。他是頂聰明的,舊式才子的風流文質面面俱到,然每于文中的露筆之語,常常有故意賣弄才華之嫌,像是雜技團的戲子,想要討得觀眾的叫好,故意提點討要。失了自然。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瑕疵並不影響大局,況且完美本身也是一種殘缺,我只是抱著欣賞的態度,帶著獨立的思想去讀胡蘭成,讀他的繁華人間事。在他的今生今世里走一遭,從中沾的一點一代才子文人的絢爛光輝,便不枉此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