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了几次光阴长河,只有四个字最打动我:德才兼备

读书有什么用。

这是一个问不同人有不同答案的人。

你问学生这个问题,他会说读书可以改变命运。

你问家长这个问题,他会说读书可以让孩子少奋斗几十年。

你问打工上班的员工,他会说读书也不可能加工资,没用。

你问企业高管,他会说读书是一种习惯,名人如此。

那么问问自己呢?

作为家长,你可能鼓励孩子读书,读什么书,不会是课外书,要集中在语数理化生。把心思放在学习上,这个学习是跟考试成绩相关的学习。

同样作为一个员工,你可能想学习,但是不一定是读书,因为读书这东西怎么说呢,直接帮助不大,多数是装点门店的,显得自己是一个文化人。

你怎么看读书呢?

读书其实分几个派别,有的人认为读书就是读小说,所以提到读书就是各种武侠小说、科幻小说、悬疑小说、爱情的等等;也有人把读书定位为读经典名著,什么《红楼梦》、《战争与和平》、《权力的游戏》等等;还有人把读书定位为读技能书,比如想学PPT了,读几本做PPT的,想学做表格了,读几本Excel的,诸如此类,这一类叫做专业书,也包含管理学、人际交往、沟通技巧、时间管理等等,主要都是教你方法是什么。

其实由于读书上有这么多流派,导致人们一提到读书第一想到的是教科书,第二可能就是小说,第三第四就不好说了。

看小说算不算读书,这是一个好问题,你怎么看呢。

回到读书这件事,上面说了很多,其实本质说的只有一件事,我们为什么读书,搞明白这个问题,你也就知道自己要读书什么了。小说、教科书、名著、专业书、个人成长、宏观经济和历史等等,这些书不过是形式和分类的区别而已。

为什么读书,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不信你再问问自己。

第一章、为什么读书

我谈谈自己为什么读书,只是一个很朴素的想法:我这么多年一直很喜欢读书,但是发现自己读的书数量很少,从书中获得的收获也不大,而我在2023年想认认真真读一次书,就是想着通过读书来看看能否改变自己,甚至改变多少,或者变成什么样子,我也不知道。

为什么要改变,对自己现状的不满。

对于读书我有五个坚信:

第一、这是一个习惯,考验我能否坚持做到;

第二、这是一次挑战,考验我能否言而有信,攻必克;

第三、这是一次实验,读书对于我究竟意味着什么,我需要一个答案,不然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

第四、这是一次探索,投资自己最好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读书,一个是实践,我想先从读书开始。

第五、这是一次投资,等到了一年过去了,我会变成什么样子呢,回报是什么。

于是有了2023年年初我就定下了这一年要读100本书的目标,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我想看一看自己到底有多么爱读书,能看多少书,评估下读书对我到底有多大用途。这次实践和挑战就这样开始了。

定了目标,下一步是什么,行动么,开始读书啊,可能很多人都这么想。

读书,读什么

我并没有急着读书,而是问自己,我要读什么书,书的分类那么多,就像开头说的,我要选择什么。

有一类书我不想读,就是小说,这么说不是我对小说有偏见,而实际上我很喜欢小说,但是被它们动辄几十万字,还有第一部、第二部直到第七部这长篇累牍吓到了,读小说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读小说相对而言很轻松,就像是一个人再走下坡路,你不需要使劲就能顺利滑下去的,因为好的小说一定是有故事情节驱动的,人物饱满、情节跌宕起伏、故事层出不穷,读起来其实越读越爽、引人入胜,只是我不想一开始就让自己太轻松了。

所以划掉了这一类后,我的分类就很清晰了,要读那些非虚构类的书,这其实也是我一如既往的选书标准,什么是非虚构类的,就是基于事实推导出来的的,而不是想象出来的,在这里可以看到经验和方法,还有大量积累或实操后得出的真知灼见或方法论、或者行动指南。

那么明确了读书范围后,接下来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摆在面前,怎么读。

读书方法有很多,速读、细读、主题阅读、卡片式阅读等等。很多方法我以前都训练过,其中快速阅读我的速度是可以达到一分钟1500多字,或者3-4页的,不过我没有选择这个方法,原因也很朴素,既然是要改变自己,你总是跳跃式阅读或者浏览式速读,表面上看节省了时间,但是实际上一定会错过一些风景,这么说不是我想全部都要,而是在我本来对一本书不太了解的情况下,直接提速容易因噎废食,快不一定都是优势,有时是一种投机取巧的做法。

快很容易只看自己想看的,这就跟吃饭一样,你知道要各种蔬菜都吃点,保持营养均衡,可是实际吃的时候一定选自己爱吃的,而不是最有营养的组合。不然那么多人喜欢吃汉堡可乐为了啥呢。还有很多人多多必须吃肉真的有必要么。

另外,我想好好读一本书,所以从一开始我就放弃了很多方法,主观上就倾向于细细的读,因此选择了只字不差的阅读,当然了这个选择的结果是我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可能别人读完3本书,我才完成1本。

定了标准、定了方法,下一步就是书单了,具体读什么书呢。

我没有给自己太明确的书单,但这不意味着我要随机漫步,有几个领域我是必须要读的:

第一、改变认知的,我一直坚定认为自己的思想改变是最重要的,所以认知的改变等于重构一个自己,这里风险很大,可能几个思想在脑子里打架,但是认知不变,危害更大,除非自己的认知是完美无缺的。

第二、宏观视野的,站在更高视角来看世界、看社会、看环境,所以一些社科类、通识类、经济学等也是必须要读一读的。

第三、有启发的,这类书可能跟前两者有交集,也可能其他分类,可遇不可求的,随缘吧。

第四、商业价值高的,这类书对于理解商业运行规律是有帮助的,其实本质也是宏观视野的一部分。

第二章、第一季度的读书故事

围绕着几点,我第一批书单很容易就出来了,第一本书是认知类的《学会学习:快速变强的四步法》、《人间清醒: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持续行动》。在这三本书阅读期间,同步增加几本计划读的书,比如《持续行动》、《营销笔记》、《张艺谋的作业》这些都是慢慢加进来的。这些都纳入了一月份读书计划,其中也包含公司领导的一本书《侯孝海的管理笔札》。

一月结束,我读完了16本书,其中恰逢春节假期,我在过节的同时,开启了刷书大法,进度很快,相当于一周4本书。

那这16本书读完什么收获呢?

我发现,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早就被人发现了,人们习惯性的重新发明轮子,其实轮子早就被早好了,而且你想要的那一款也有,比如你想去雪地里开车,这个防滑的轮子有的。这么说不是我们放弃创造,而是懂得从前人经验里学习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在一月份的这些书里给我印象最深是《张艺谋的作业》,这属于第三类,有启发的书;因为这里面几乎有很多照片,都是张艺谋自己拍的;讲得内容也不多,把他的一生的几个转折点都介绍了下,他成绩不好,怎么就后来到北京上学了;学的也不是导演,是摄影摄像相关的,怎么后来就去干导演了呢。我读完会发现,原来一个人的成长之路是有很多意想不到,我们现在人习惯规划好明天,可是惊喜和意外可能都会出现,这个时候你怎么办,继续坚持原来的方向还是掉头呢,不同人有不同的选择,而我们无论怎么选择,都不该忘记自己的初心是什么。

小说,写的真好

一月份没忍住还是读了2本小说,真的写的很精彩,刻画的人物和情节特别吸引人,辛辣的讽刺了一些社会现象,有的人想做事,在做事,有的人能做事却总在盘算着利益得失,做什么事都要拿利益交换,这种人太多了,作者很有勇气讲出真话。

这本书名字也很好记《空城计》。

故事很简单,小城医院要搬到新院区,结果搬家当晚出了意外,去新院区的一车医护人员全部突然遇到意外(事后发现这也是蓄谋的),而老院区突然涌入大量病人(也是蓄谋的),这边却人手不足,设备不足,还有人在蠢蠢欲动。留守几位医生心思也不在工作上,只有被停职的主任医师全力以赴,其他人都是各有各的小算盘,怕出事担责的,来混日子的,像极了职场人生百态。干活的累死,不干活的闲死,不承担责任的躲得远远的。

当然故事远没有这么简单,喜欢的朋友可以去看看,情节是一波三折,最后等到真相大白时,你会被吓到一身冷汗,原来凶手就一直在身边,他之所以这么做,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可是更可悲的是这个医院有两名警察在这里执行任务,还有三位特警执行另外任务,从习惯上讲警察嘛,肯定是要保护人民安全,尤其这个医院后来出现很多事情,接到恐吓短信等等。

可是奇怪就在于两位警察是想做事,而特警呢,盘算着利益得失,一直袖手旁观,甚至把警察给扣了,他们怎么这么嚣张,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有背景,有秘密,在最佳时机才出手,结果最后很多事情全靠医生自己想办法解决掉时。当事情结束了,他们又第一个冲出来抢功劳,这样的人只能说让人觉得恶心。

这个小说我不知不觉写了这么多,因为情节太精彩了,刻画的人物内心活动和紧张的氛围,让你忍不住去追它,我大约花了2天多时间读完这本书。合上之后还觉得久久不能自拔。这也是我说不想让自己多看小说的原因。

一月很快过去了,到了二月看书动力还是很强,不过数量下降了些,因为上班了,还要准备考试,所以进度放缓,二月结束只读了6本,相比一月的16本,大幅度下降了;但是2月份遇到一本好书,就是《胜者思维》,这本书讲得是如何做战略,从战争视角讲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如何培养自己的战略思维,也包括打胜仗的基本能力。

其中拿中美军校的培训方式做了大量对比,比如美国的高级指挥官是会经常去跳伞的,而且以此为荣。其实对于他们并不需要,而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一个是为了荣誉,还有就是让自己掌握实战技能,军官要对于各种枪支弹药使用、武器使用很很精通。

这一点对于我们很有借鉴意义,试问有多少公司领导会干基层的工作,熟悉公司各个系统操作,了解各个业务流程和协作方式。

领导们可能关心的是哪些事情更出彩,或者对业绩达成最有帮助。有必要全面了解各个岗位模块的工作内容和技能么,这对于很多管理人员几乎是浪费时间,而且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就是一条,演习就是实战,备战就是实战。

当你不清楚你属下的日常工作,不清楚团队的各个单元的作战实力,那么当你准备打仗,接到一个任务时,比如做一个项目时,你如何准确评估哪些人合适、哪些技能需要投入使用,难道是单靠你的下属管理者汇报,自己只做一个决策的人么。或者我只管几个负责人,具体的由他们去把关。总经理只管好总监,总监管好经理,经理管好小组长,小组长管好组员,这种方式下战斗力取决于各级领导还是最后组员的实际能力,因为上面各层都在研究战略、战术。最后怎么干还是落到具体的员工身上,这似乎也没啥问题。

当然了高级指挥官了解武器使用的做法是否真的有用,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不是管理者,但是这些观点很犀利,犀利到你会怀疑很多时候我们是不是花了大量功夫在做花架子,比如把活动办的风风光光,在宣传和营销上下足了功夫,这对业务真的有帮助么,一切不能用于实战或者对实战有促进作用的活动和项目其实本质就是在烧钱,而且是漫无目的的烧钱。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真拉出来真刀真枪打一仗,可能很多人就露馅了。

第一季度结束后,读完27本,按照这个速度,全年100本是没有太大问题的,我当时也是信心满满。

第三章、偶遇光阴长河和一百万拳的少年

不过后来发生的事,差点让我怀疑自己了,因为从第二季度开始有两个多月我不知道怎么了迷上了小说,看了两套大型连篇小说,一部是《哈利波特》七部,另一部是一个修仙的《剑来》,一共是33部。天哪,你想想,要是这两本书都看完了,那几乎就是40本了,将近一半的书都读完了。我当时在业余时间花了大量时间读它们,后来还是及时收手了,太容易上瘾了,但是我也发现,这些书虽然分了很多部,但是基本的写作思路、情节路线都是很相似,换汤不换药那种,所以后面也就索然无味了,《哈利波特》7部都读完了,《剑来》读了20部,然后我就收手了,后来没忍住又读了4部《寻秦记》小说,因为当时虽说要停下来,可是还是惰性很大心痒痒想读小说,所以有了后面的四本《寻秦记》,这本书我记得有七部,到最后我还是毅然决然的收手了。

其实,之所以会读了31本小说,跟当时心境有关系,一方面3月和4月的工作进展不顺利,挫折不断;另一方面到了第二季度我开始怀疑一件事,就是我这辈子真的能改变命运么,我发现连自己的命运都改变不了,更别说父母的了,当我发现我真的很难去改变父母的悲惨命运时,一股莫名的失落涌上心头,最后直接开始怀疑人生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要去哪里。

有个事不得不提,4月份奶奶离世了,我回到家看到父母,感觉他们苍老很多,他们的生活条件非常不好,而我已经36岁了,这也是人生的黄金十年的尾巴了吧,却还是一事无成。这个所谓的“有成”不是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不是年薪百万以上,至少让亲人生活好一点吧,我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帮助父母改善什么,挣得钱给家里孩子上学和日常开销都捉襟见肘。

孩子一个月开销其实也不大,学费1100元,伙食费400元,平时给他买吃的、穿的,一个月累计开销在4000到5000多元,这还没有给他报什么兴趣班,比如游泳、篮球、跆拳道,更不用什么速算、绘画、音乐,这些随便拉出来一个,一个月也得三五千。现有开支对于我而言有点压力。当时租房也挺贵的,因为有段时间孩子也来了北京,租了一个3000元单间,所以扣除掉租房的和孩子的开销,一个月下来经常是没有多少余钱。本来老婆跟我说好每半年存点钱,可是一个季度过去了,我发现自己连5000元都剩不下,而我也不知道钱都花在哪里了。每月最大开销就是房租

所以看小说是一个很好的逃避方式,至少我读了小说后,在那个世界里钱不是问题,主人公一开始也很穷,可是后来都很富有,习得绝世武功,又富可敌国,他的财富来自早年积累,这种人设好像很难搬到我的身上,所以说这只是一种逃避。不过看小说也让我学到很多东西,比如主人公年少很穷,资质也差,他不是习武苗子,可是他对每件事都想抓住稻草一样用心去做,别人抢走也不争,他看得通透觉得那些就不是自己的。一套普通拳法他真的打了一百万遍,无论每天多累他都要打几遍,就这样他足足打了快七八年,最后这套拳打让他功力大增,虽然没有因为拳法成为天下第一,但是不知不觉成就了他的练武之路。

这套是拳法其实简单,比武决斗先要被打,越练越抗打,抗住了他再还手,可能一拳就要了对手的命。

日常训练时有多次他被打到五脏六腑全都废掉,又是撕心裂肺的恢复,如此反复无数次,最后他也因为这套拳打跻身大宗师之列,这时他还不是最强的,却是最抗打的。

话说我这么一逃,就是3个多月,躲到桃花源。

这本书有个故事很让我震撼,就是时间长河,极少的大宗师真能打开时间长河,于是任何一个人的从过去到未来的时间之旅,每一天都可以被看到,而故事里的人都有几千岁甚至转生,于是这个时候时间长河是极其宏伟的,他的生命轨迹就在那里,有的人一次次选择最终每次都是成魔,有的人一次次都是人生赢家,有的人一次次都是在吃亏。比如男主,最终他却是成就最大的之一。

后来,我不想看了,因为主人公陈平安能练拳一百万遍,打完后也没有停止,继续又打了几百万遍。

这是多么朴素的道理,看了二十多本,最让我震撼的不是精彩的拼杀场面,也不是他力挽狂澜的惊心动魄,也不是他几百年寂寞守住剑气长城的无私奉献,也不是他后来开宗立派的苦尽甘来,也不是他与女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一起的艰辛,更不是他跻身大宗师可以与更绝世大师一起谈笑风生的大境界。而是这个一百万的拳法让我久久难忘,这是一个多么笨的人,又是一个多么执着刚毅的少年。

倘若我们做什么事能坚持做一百万遍,那又会如何,什么一万小时秘密跟这相比都是弱爆了。

当然聪明人才不会这么做呢,练了十遍遍就希望有巨大进步,到一百遍得都差不多是人中龙凤了,没有收获就早早放弃了。

所以,我想这故事里主人公我是比不了。

他前面十多年吃的苦,遭受的磨难,受到的算计不计其数,可是他没有跟其他人一样变得市侩,或者改变初心,也没有变强之后就耀武扬威,恃强凌弱,故事里有大量这样的故事;一而他如既往每天修炼,日复一日打一百万拳,同时走遍天下历练,始终行侠仗义,遵守内心的准则和道义,哪怕为此多次吃了苦头,还被心胸狭隘的高手废去多年武功修为。

所以,我想既然已经抓住了这部书的精髓,那么它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看不看完有啥区别呢。

所以说拯救我的还是书。

第四章 历史是最好的镜子

再之后,我在历史书里看到了希望,解放军成了我最喜欢的人,诸如《决战》、《浴血荣光》、《解放战争 辽沈战役》。

我在6月和7月把自己的时间线调到了解放战争上,穿越回国共大决战的时代背景,通过几次大战役来看当时两军的指挥官和将士们的内心动态。

国民党实力不可为不强,兵力、武器装备都完全优于共产党的部队,但是他们还是打败了,而且不是败了一场,是一败再败,这就奇怪了。

难道国民党都是糊涂人,都是屁股决定脑袋的指挥官么。

其实国民党军官里也有出色的人物,比如杜聿明、廖耀湘、陈诚、黄维等等,可是为啥败了呢,原因也简单:

蒋介石有个毛病,喜欢越级指挥,你是一把手你越级当然谁也拦不住,可是他的第二个问题更突出,朝令夕改。

比如淮海战役后半段,他让杜聿明放弃徐州迅速退回南京附近,可是当杜聿明率领一个集团军开始撤离时,在半路上蒋介石又改命令,你不要撤了,去把被围的黄维兵团救出来。

杜聿明当时都要气炸了,如果营救黄维,为啥要放弃城市坚固的徐州呢,而且他不是仅仅带着军队,还有一个城的军官家属,本来人多速度慢,还一回往东一会往西,最后才给了解放军包围他们的机会。

第三、国民党军队彼此之间猜忌是很严重的。

三大战役都反复证明了这一点,一个军团被解放军围住了,附近的军团不去救,不是他们没实力,而且不想救,作壁上观。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是这样思考的,我这里有一个军,我去救了,可能救出来了,但是我会损失很大,到时候我的实力被削弱了,那么以后地位也下降了;第二你是军长,我也是军长,我凭啥听你指挥呢,哪怕蒋介石亲自下命令,他们也是做做样子,所以出现很多次,这个军团离被围住的就相隔十多公里,却硬是打不过去,要知道那会解放军论兵力、武器都不如他们。比如国民党攻打锦州的塔山,天上飞机轰炸、海上军舰支援、陆地上3个军、1个师轮番上阵,而塔山就是一个小土包,根本没有山,也无险可守,可是怎么都打不下来,当然这里面与解放军作战英勇是离不开的。可是国民党的实力是绝对优于解放军的,这支增援锦州的部队一直被阻击在塔山前线。塔山距离锦州就10多公里不到。

这其中也有一个故事,蒋介石让师长指挥另外的军长,直接导致内部矛盾重重,这几个军长想啊,你一个师长凭啥指挥我,你是什么赵子龙师,什么蒋介石的得意门生又如何,所以彼此猜忌,出工不出力,这样的故事反复上演,从辽沈战役到淮海战役,反反复复的,见死不救成了国民党内部一个不成文的习惯。

这个你要是细想,跟企业内部很多平级部门不配合,很多平级同事不支持项目很相似,当然这么说不是说企业组织和人是国民党,但是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算计自己的那一点利益不能受损,太聪明了所以很难拧成一根绳,计较的多了,结果好好的项目都搞砸了,多可惜吧。

第四、国民党军队指挥官太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喜欢守城市,就是占据交通线、大城市,一出去运动战、游击战就不会打了,你看这也是指挥官的无能,你怎么能把军队训练成一群军老爷呢,坐在大城市城防坚固你能打仗,一出城门到了郊外到了乡镇农村就不会打了,甚至一些小城市也不会打,只要是离开据点就活不了了,没有多少战斗力。为什么这样,因为他们习惯了等着上级给发各种补给,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粮食补给全靠大城市呢,出城打仗补给靠飞机运输空投之类的,自己很难跟当地百姓打成一片,完全站在人民的对立面。这里本质还是军队腐化很严重,比如黄维和杜聿明兵团被围住后,蒋介石天天派飞机空投物资补给,结果下面的军官在做什么,拿物资赌博,都生死未卜了还有心情打牌赌博,骨子里都坏掉了,还有多少军人的魂。本来就不擅长打运动战和游击战,还天天想着发战争财,这样的军队能到有多少战斗力。

这次没有对比了,企业里有没有这样的人,我不知道,有没有这种习惯了坐办公室,坚决不下基层,或者下基层了也是走走过场的,解决不了什么实质问题的呢。我曾经听过一个区域同事跟我讲,很无奈的说,你们年年来好几批人问我们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们也年年反馈就那几条,可是问完了还是那样没有人处理。现在我们都懒得说了,反正说完也没用,没人给解决。我当时听后也很无奈,我说你说的我也知道,我也年年跟相关人员反馈,然后人微言轻,都觉得这不是重点。很多时候不用去调研都知道问题在哪,可是组织大了,协调的部门又多,大家都站在各自的角度考虑问题,用户想要的和他们想干的就会有冲突,一边是区域的苦活不会出彩,一边是自己的明星项目干了才会受到领导重视,你会怎么选。所以说,利益这东西容易让人们明知道该往左走,却偏偏往右走。所以说,为人民服务这句话,说着很容易,做起来很难,尤其是作为领导层,几乎都是共产党员,对于他们而言,你的人民是谁呢。

记得《浴血荣光》里有段话写的非常触动人心:

从世界政党史上很难找到,有哪一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一批一批被对方屠杀。这就是中国革命和其他革命都无法类比的空前残酷性。

那是一个热血澎湃、狂飙突进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一批年轻人浴血奋斗,国民党的一批年轻人也在拼命奋斗,共产国际的一批年轻人也在奋斗。这是一个年纪轻轻就干大事的时代,也是一个年纪轻轻就丢掉性命的时代。

这本书更是一本奇书,讲的是早年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你会看到很多优秀的共产党员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是红军高级将领,多么年轻呢,20岁不到,比如林彪,但是也有些人也是在20多岁成为主要军事指挥官,比如博古和李德,李德就是那个从俄国共产国际的军事顾问,实际上他只是一个送信的,摇身一变变成了高级军事顾问,20多岁的年龄,在对中国革命实际没有多少亲身体验的情况下,指挥千军万马要找国民党决战,然后井冈山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几十万将士白白牺牲掉,他还继续走错误路线,打仗就是要决战,不问实际、不问兵力差距,结果差点把红军都给断送掉,幸亏遵义会议后大家终于受不了了,才有了后来长征的故事。20多岁、喝了多年洋墨水,容易以为这就是高级人才,其实人才不人才,你都要联系实际,天天呆在总部,不深入基层,没有指挥过实际作战,就把千军万马交给一个热血沸腾的年轻人,你说危险不危险。那个时候毛泽东经过十多年的一线实战经验,也已经30多岁,才慢慢找到中国革命胜利的方法。

看那段故事,你会有很多感慨,比如现在企业喜欢招年轻人,这本身没有啥问题,企业需要发展,但是喜欢招高学历的、留过学的或者在大厂工作过的,认为这些人具备一流视野、先进经验、高级能力素质,这都是很可能的,但是有一点很重要,他们经历过我们企业的实际业务么,还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呢。再者,他们来了之后有没有后续详细的培养和融入计划,让他们认同企业的文化,还是让他们野蛮生长或者散养呢,所以最后你只会招到两类人:

第一类是来这个企业镀金呢,高学历出过国还去过大厂再来这里丰富下履历,也就是干不长久的,这里是一个跳板。

第二类就是平庸的优秀人。

他们跟企业文化格格不入,在这里找不到自己的舞台,最后就像初中学的《伤仲永》一样,泯然众人矣,天才也变成了庸才。

很多人可能不相信,但是你看看多少部门有培养计划,多少领导真能心胸广阔的带他们,谁都带过徒弟,我也带过徒弟。多少徒弟是学会了后就忘了师傅,觉得自己行了开始跟师傅拍桌子了,这不是要求徒弟必须尊师重道,而是徒弟开始觉得我自己也是一个大宗师了,在与师傅合作时藐视对方。

如果环境不具备培养高级人才的环境,那跟相信找些李德式的人物有啥区别,看他的阅历和经历就给他重任、给他高管,那么后面会发生什么呢,谁也不知道。

招到人才这个说法不准确,只能说招到了好苗子,只有这些人能够融入企业,跟老员工打成一片,去一线实际历练过,而且一番折腾后还是认可企业的,才是我们要的人才;否则来了就在机关坐办公室,经营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用原来企业的铁血打法来做业务,这是注入一股新的力量,还是引入新的李德呢,除非这些人就是来做改革的,可是一个企业怎么可能指望新招来一群外面的和尚来推动改革呢。这样的例子古往今来太多了,你看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唐王没有力量打败藩镇割据,于是招募其他藩镇来镇压,比如安禄山,然后这位节度使打完别人,回头就把唐朝给端了,撵的唐玄宗仓皇出逃,半路还得杀死杨贵妃,然后唐朝彻底陷入一片大乱。还有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黄巾起义朝廷打不过,只好招募天下诸侯,于是十八路诸侯一起出兵,可是引出了一个大麻烦,就是董卓,趁机带着西凉军队控制了朝廷,皇帝也不过是他的棋子,说废就废,说立就立。

引入外部力量来解决内部矛盾,这是一个办法,但是能控制住它的负面作用么,很多企业都以为只要人才素质高了,良币驱除劣币,自然整体素质就上来了。或者火车跑的快不快,全靠车头带,我多搞几个简历特别漂亮的的人才,整体车队就可以提速,完成改革了。你觉得能么。

招人不是目的,怎么培养人,持续的培养人才,这才是最终的目的。如果招完了就觉得企业人才上了一个台阶,这不是在自欺欺人么。其实我敢打赌,这些人力资源的人都很清楚这些所谓的外来人才是什么样的,但是迫于KPI,迫于领导的要求,他们还是要继续招更多的外部优秀人才。

第五章 文明,从何而来

经历了这场天翻地覆的大战后,我又回到了现代,带着《文明之光(精华版) 》穿行在近现代的科技文明当中,原来很多发明是这么来的,比如青霉素,比如灯泡和电厂,比如原子能等等,科技的力量不断推动我们社会的发展进步。

回到当时的时代,一个新的事物提出来,很多人是不相信的,比如青霉素。

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而且后来知道他确实有用后,也没有多少人重视,因为有用和能用是两码事,你说它有用,那要能实践的,实际给病人使用青霉素,需要的剂量是很大的,当时人们培养不出来那么多青霉素,于是它差点销声匿迹了。最后它又一次横空出世又过了二十多年,还是偶然机会解开了大量培养青霉素的难题,它才从理论变成了实际应用。那之后也做了大量的改良,不断在实践中优化它。

这里不具体展开,大家可以看看青霉素发明的目录,可以感受当时的艰难:

第一节 三次偶然的发现

第二节 漫长而艰难的药品化

第三节 机会总是有的

第四节 被滥用的药物

1927年,弗莱明在英国的圣玛丽医院(St Mary Hospital)开始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然后发现青霉素;但是没有实现量产。

从1931年-1941年,弗洛里这位天才组织者,他调动起来的成千上万人的参与,完成青霉素药品化。

后来美国整个国家机器开始投入生产,到了1949年,美国的青霉素产量达到了1332万亿单位,相当于133亿支10万单位的针剂,价格也从每支针剂20美元降至不到10美分,这样,青霉素便开始在全世界得到普及。

至于为什么在发明青霉素等抗生素的过程中,那么多人能够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其实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相同,有的人为了改善人类的福祉而不计报酬,有的人是为了金钱和名誉,有些人则是为了养家糊口。在那一代为抗生素的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中,在名和利前面,每个人的表现相差很大。其中既有像弗洛里和希特利那样完全为了尽到一个医生和科学家的天职不计报酬的道德崇高之人,也有像默克那样为了公众利益放弃个人公司利益有情怀的企业家,当然也有相对计较名利的瓦克斯曼和亚伯拉罕,毕竟他们和我们一样,是有着各种欲望的平常人。

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像圣者那样完全无私,都本着奉献的目的工作,虽然我们对这样的人非常敬重,但他们实际上数量很少。大部分人在帮助世界的同时谋求改善自己的生活命运,其实也无可厚非。因此,我们在感谢高风亮节的弗洛里、希特利和默克的同时,也要感谢通过发明获得巨大财富的亚伯拉罕和瓦克斯曼——他们二人对人类的贡献远远大于他们的所得。不论是谁,只要他们在为改善人类的福祉做出贡献,我们就应该对他们表示尊敬。

这个跟企业孵化新项目很像,你做不做,做的话,要投入大笔大笔的钱,很烧钱;而一旦你做了,可能要忍受十年二十年没有结果,那么这个时候这个项目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企业会给一个项目多少前的研发周期,哪怕烧钱也很难烧十年,那么投资撤了之后这个项目怎么办,或者说项目本身就是前途未卜的,比如我们投资了一个AI,而它短期对于企业帮助看不到摸不着,投资了三四年也只是基础理论研究,没办法转为实际业务应用,那么这个时候要不要继续坚持呢。有时候坚持是对的,但是可能这个项目要想成功,必须尽快投入实战,企业也很难给一个项目太长周期,三年不见回报,就基本要重新评估了;所以当一个企业有很多项目做了五年、十年还没有什么成效时,我都替他们着急,五年、十年都不成,我们还靠什么坚持下去呢,企业不是研究室和发明中心,看不到回报的东西,企业和老板为什么要支持呢。

所以这本《文明之光》真的很思路清晰,做项目靠什么,靠天才、靠实力、靠大量投资,也离不开运气,一切都必然都离不开偶然,而很多的偶然又孕育着必然,问题是你能找到这些偶然和必然么。

第六章 从时间长河归来,你还是不是曾经的少年

走过这么多历史长河后,就像前面说的,这都是时间长河,我发现自己一会在1948年,一会在1883年,一会在未知的奇幻世界,一会回到当代,在历史、军事、管理学、自我管理,要么在三体世界里随着时光穿越到宇宙的尽头,或者领略当代芯片大战的残酷,或者看到作为一个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或者了解一个会计人员的基本日常,或者跟随着很多伟大领袖学习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或者又回到《平凡的世界》,那是我最佩服的孙少平和孙少安的人生。

到这里,我渐渐明白一些道理,很多事情如过往如烟,往大了看都是虚无,时间线越长很多所谓的争名逐利都是笑话,甚至是不如笑话的笑话,比如我三月份的考试失败算个屁呢,谁会记得,谁会在乎;而且时间线越长,你发现最后能闪闪发光的只能是人类本身的道德和文明,至于其他的什么科技、历史人物、财富、荣耀、权力都是一粒粒沙子、一片片尘埃。

试问一百年后谁会记得我们,一千年后呢,一万年后呢,我们在这个世界能留下啥,什么都留不下是吧。那么今天我们都在干什么呢,为什么不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为了财富透支身体、透支幸福,为了权力把很多人踩在脚下,甚至发明出“人吃人”的故事,这不就是跳梁小丑么,机关算计太聪明。

再把时间线拉回来,我们不看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几十万年,回到自己人生的几十年,一百年对于很多人都是一个不可企及的数字。这八十年,你准备干点什么有意义的事呢。

你用什么来定义自己的人生:

我们花一半的时间在工作,却发现身边很多人都是在混日子的,别觉得我说的夸大其词,我自己也混过,也可能在别人看来就是一种混日子的。我们混着混着就把一辈子混完了,吃喝都享受过了,一辈子就了无遗憾了么。创造了多少价值,为企业为社会,多少内耗都是在消耗资源,浪费时间,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现在是共产党的后代,还能发扬优良作风,纪律严明、一心为公,其实骨子里和行动上都跟当年解放战争的国民党无二了,不信你去看看。

为什么我们会变成这样,很多人说是世风败坏、道德沦丧,也有人说我们都是唯权力论,为金钱论,有钱能使鬼推磨,道德建设的薄弱让社会上人们开始浮躁起来。这几天我看到一本书说要练一万遍才是高手,李小龙说自己不怕把一百个招式练一百遍的,但是很畏惧那些把一个招式练一万遍的人。可是我很快就想到,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否则只能算是半个人,甚至半个都不算。

很多人是有才无德(没有针对任何人),很少人是有德无才(滥好人),更多的人是无才无德(他们有时又硬又臭,我自己也属于这类人),至于有才有德的简直比钻石一样稀有,而且百年难得一遇。

我不信佛法,也几乎不研究佛法,多年前我看到过一个佛家观点,我很认同,这个观点我相信在读的人几乎都看过:人有灵魂和肉体两个构成,很多人都是肉体跑得太远,而灵魂还没有出发。所以出现了德才不匹配。这短话好像曾经出现过在高考作文里吧。

所以回到具体的人,你能力强,不能让人佩服,你品德也强,这才是真的君子。君子就是对一个人最高的评价,其实君子只是一个基本品德合格的评价。现在是什么情况呢,能力100分,道德10分。这样的人能力越强心魔越大,破坏力也越强,更有甚者,能力1000分,道德0分,这就更可怕了,希特勒能力就很强,还会炫动民众相信他,于是德国全都支持这个领袖,然后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几千万人就这样稀里糊涂的死去了,世界一片生灵涂炭。当然希特勒肯定不会说自己是道德0分,他年轻时候很自律,超过我们很多人,从不喝酒,生活也十分规律,对自己要求严格,可是后来当上了领导,尤其是领袖后,内心欲望无线膨胀,开始把世界都不放在眼里,要么臣服我,要么给我毁灭,这是何其的内心阴暗。

话说回来,为什么中国人非常不喜欢日本人,日本国力很强,经济发达,科技发达,居民素质也很高,垃圾分类,对人客客气气的,可是他们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道德不好,他们对待南京屠杀的态度,对待真实历史的态度,对待靖国神社的态度就能说明一切,如果把日本比作一个人,论国力,日本真的很强,财务自由早实现了,科技高度发达,可是论人品,这个人不咋地,坏的很。

第七章 最后还想说一点,如果你还在看

我想有一天,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实现财富自由,或者相对的衣食无忧,或者是小康生活。物质生活好了,你才想到要搞精神文明建设,是不是有点晚呢。

这个时候别做那个可怜的日本人(不是仇视日本人,他们也有很多好的文化和科技),品德不好,能力再强又有啥用呢。

这样的人很难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者。

德才兼备,这四个字值得我们深思。

而怎么修身养性,中国博大的五千历史文化里数不尽数,精华太多了,可惜这个社会总有一些人鼓励什么投机取巧、鼓励什么做曹操的奸臣、鼓励什么明哲保身、什么职场厚黑学,所以才搞得一些地方乌烟瘴气的,一派官僚作风,其实照照历史镜子,你会发现那些人跟清朝末年有啥区别,官僚太重,死要面子又没有什么本事,靠着清朝这个天朝大国就以为高忱无忧了,结果一个2000多临时拼凑的八国联军一来,把十多万清朝正规军队吓得四散而逃,这跟当年清朝消灭明朝何其相似,几万八旗子弟就把几十万清朝大军给打散了,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合上历史这部大书,我总有种感觉自己这一年特别刺激,在几百个历史长河里来回穿梭,古往今来。

过去、现在和未来,我走了一趟又一趟,再看眼下的很多人和事情,一种悲天悯人之情自然而然生了出来,很多事情可以放下了,很多事情更自觉的去做了。

我不是君子,更不是圣人,但是我很希望能用自己的一点微薄的见识和阅历唤醒更多人的良知(其实这个有点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

倘若读了这一篇长文后能够帮助你在以后日子里加强自己道德建设,那么更是欣喜至极了。而且你一定会遇到很多不道德的人和事,这个时候你的三观依旧不变,你还是你,那我提前恭喜您成为君子了,我愿意也希望我们可以成为朋友。

对于未来,我还是很乐观的,因为人类文明几千年从未间断,还有这么多璀璨的文化明珠流传下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道德有能力的人还是很多的,这才是我们人类的希望。

致谢,这个一定要有

最后还是要感谢我的领导们,给了我机会让我今年可以去14个城市走访,走了2000多公里的路。看了这么多书,再加上出去走走看看芸芸众生,你才能把看到的、想到的和实际世界一点点缝合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慢慢消化和理解,不至于做一个两脚书橱。

最后我要声明一点,这121本书我没有在上班时间看过,不要以为我看这么多书,肯定耽误工作了,或者为了看书而不工作了。即使下班,也是在工作完成后再去读书。假如我真的在公司上班时间抽空读读书,就像有些人在公司偷偷学习点东西或者玩一玩游戏啥的,那么我可能已经读完300本书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5,132评论 6 47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7,802评论 2 38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1,566评论 0 33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858评论 1 277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867评论 5 36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695评论 1 28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064评论 3 399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705评论 0 25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2,915评论 1 30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677评论 2 323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796评论 1 333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432评论 4 32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041评论 3 30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99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23评论 1 26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5,185评论 2 35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535评论 2 343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