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要我推荐作者,如果那个人是女生,我会毫不犹豫地向她推荐三毛。
第一次读三毛的书是《雨季不再来》,那本记录她最青葱时光和最初文字的书籍,时间过去了那么久,我忘却了具体的文字,却永远记住了那个人—三毛。
一个性格奇怪的少女,她会旷课去墓园读书,却不喜欢上学;她有着很好的家庭,却总是觉得悲苦;她浪漫、聪慧却又不负责任。
在书中,那段时光纵使迷茫、伤感,却很真实,真实到我好像透过了文字,见到了她,并体验到了她所经历过得。
她与我相似却又不似,相似在我们同样迷茫,同样敏感,同样在探索着生活的意义。
而不似在她比我勇敢聪慧,并且她能逃离,还能去向我未去的远方。
正是如此,带着对浪漫的追寻,对远方的憧憬,我喜欢上了一个人—三毛。
若是《雨季不再来》是喜欢,那《撒哈拉的故事》则是我爱上她的开端。
怀着对印象中那个敏感少女的印象,我翻开了这本书。
不过,在最初看这本书时,我不止一次翻看作者的署名,因为我总觉得三毛像是换了个人的样子。
在这里,那个徘徊不安的少女已不在,悲伤远去,剩下得仅是对生活的热爱、执着。
但是后来在那对前世故乡“撒哈拉沙漠”的追求中,我还是能看到记忆中少女的影子,一样的浪漫勇敢。
沙漠中的生活在三毛的笔下,哪怕是落后的文化、艰难的环境甚至生活小事都能变得十分有趣。
就好像撒哈拉沙漠上的生活都如诗歌般,精彩动人。
可是,我知道那是因为通过三毛的眼睛看到的沙漠没有荒芜,有得只是与荷西的小家、对前世故乡的情感。
如果时间就在那时停留该有多好,在平静的沙漠里,有三毛,也有荷西。
三毛说过:“任何我所做的事情,在别人看来也许是疯狂的行为,在荷西看来却是理所当然。”
如荷西跟随三毛来撒哈拉沙漠时那样的义无反顾,别人眼中的疯狂,却成了他眼中的美。
一度,荷西和三毛是我对婚姻生活的全部信仰。
荷西会陪三毛一同布置小家,一同当素人渔夫来补贴家用,一同在茫茫沙漠中驱车几百公里,只为寻找好看的鱼化石……
有人陪你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有人陪你琴棋书画诗酒花。
我想也只有这样的家,才是一个让人离不开的地方。
可是生活总是会在人不经意间,狠狠扇你一巴掌。
还记得当我正在看《撒哈拉的故事》的期间,白天上课,听到语文老师说:“有时候表面看起来乐观的人,内心却不一定乐观,比如说三毛,你看她《撒哈拉的故事》中的文字,只会觉得她是一个乐观的人,怎样也不会想到,她最后会选择自杀。”
那时“自杀“这个词一直在我脑海里不断循环,怎么会?
直到我后来看到荷西在一次潜海中去世时,我才鼻子一酸,原来。
可无论如何我都爱她,爱她的悲伤和乐观,爱她书中的远方,爱她记忆中的小家,不论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