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般在写一篇文章或者设计一个课程前,会有这样三个步骤。
- 第一步是头脑风暴,把自己脑袋里面能想到的相关关键词全部写出来,
- 第二步是分类,寻找他们之间的关联或者层级关系,变成结构思维,
- 第三步是升维度,用案例,故事,比喻,和我自己的演示来完善,
以上三步,呈现在PPT里,一节微课就完成了。
2.
第一步的头脑风暴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
就是你要能想得到,或者说你曾经见过,你才会想得到。
大脑就像海绵,你要在头脑风暴的时候,想尽办法挤出水来。
那怎么能够轻松从大脑中挤出概念呢?
很简单,就是让大脑里充满各种概念。
所以提高自己的阅读量和跨领域学习非常有必要,否则可能写不出几个便签的
3.
第二步要注意的是,概念之间的关联。
一般来说概念和概念之间有3种常见的关系:
- 从属(包含)
- 重叠
- 依赖(同属更高维度的概念)
4.
第三步,其实拼的就是自己的素材库。
比如提到一个概念叫“第一性原理”。
这个时候,我会想到特拉斯和造火箭的艾隆马克斯,我会想到李善友2017年混沌商学院的一节课专门讲这个概念。
其他的我想不起来。
这很正常,我可能要去搜索相应的公众号文章。
甚至我要用英文名字去谷歌一下:Wikipedia有词条:First principle。
知乎是个好地方,果壳也是,去看看理性到牙齿的大神是怎么说的。
或者,你能上谷歌和Pinterest,那你就可以找到更多直观的概念图解了。
5.
你想要将一个概念讲解清楚,首先你得先要理解这个概念。
举例子这方面,我推荐大家去看古典老师的书和吴伯凡老师的专栏,这两位举例子大比分是高手,甚至可以说,任何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和分享者就是举例高手。
我在学习系统思维的时候,我看的是《第五项修炼》彼得圣吉的老师写的《系统之美》。
在书的开头,当我还在为是不是能看懂这样一本专业性书籍的时候,作者亲切的告诉我说:
系统理论所要表达的一些真理,经常在某种程度上是人所共知的常识。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摒弃复杂的系统术语,直接回归传统的智慧。
比如职业生涯规划太生硬,“车日路模型”就是一个超级简单的概念了;
知识体系和结构太生硬了,那用“知识晶体”和碳原子的不同形态:木炭和钻石来作比喻,就形象多了··· ···
6.
很多人分享的时候,讲得都是道理和知识点,却忽略掉了讲自己是如何做的。
你是分享者,你是个人品牌,听众和读者最想要听的还是,你是怎么做的。
所以在讲解清楚概念之后,你应该秀出你自己的例子。
如果你还没有做,那我认为,你还没有准备好这场分享,暂时还是自己先去实践一下为好。
7.
分享的时候,你会站在哪里呢?
是高高在上的讲台上?
还是站台听众中间?
一个已经行动1000天的人,你可以告诉别人坚持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你忘记了,他们还做不到,你的层级比他高了好几阶梯。
所以,站到他们中间去,站到他们身边,然后告诉他们说:
即使是现在,我遇到的问题还和你们一样呢,但是我有办法,我们一起解决吧。
别做培训,做教育。
我是彭小六,谢谢你和我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