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去读、去注释《道德经》呢?因为“值得”。自该书写出后有多少人读,无法统计,只能说不计其数。有多少人注解这本书相对好计算些,但也不少,比较有名的当属魏时代王弼注解的,毛泽东说:“《老子》王弼本最好。”
首先,《道德经》是最能代表中国古典智慧的书之一,是中国古典学术的代表作,先秦思想的代表作,道家的代表作,总之,很牛。如果读了《道德经》,相当于了解了先秦思想,拥有了古典智慧。
其次,《道德经》探究道的运行规律。道又分天道和人道。天道是自然规律,人道是人性。《道德经》又讲辩证法,书中多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之论证。
第三,《道德经》的写作很有特点。《道德经》是哲言诗是韵文,分上下篇或上下经,共计81章,很短,大约只有5000字。这本书多短章,押韵,韵脚很密,好像顺口溜。书中多讲道理,没有故事和人物。
下面我们就开启《道德经》的阅读之旅。先来到帛书甲本“道经”之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此兩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再看今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混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理解】这一章是老子“道”论的总纲,也是整部《道德经》的眼目。主要讲的是道与物、物与名、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道与物,是“无中生有”的关系。道是无,万物是有。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万物未生,没有名字,万物已生,要有名字,这是物与名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关键在一个欲字,无人则无欲,有人则有欲。前面是无我之境,后者是有我之境,万物生生不已,所有奥秘都是万物本身的奥秘,强调的是有和无的两个方面,任何一事物都不能脱离开有和无两个方面。
另外,帛书甲乙本与今本正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帛书本“恒道”、“恒名”,今本“常道”、“常名”,“恒”与“常”同义,汉朝时为避讳汉孝文帝刘恒而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