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之上瘾机制
小时候,游戏机室的街头霸王总是能吸引很多小伙伴的目光,有些沉迷于此,成绩从名列前茅到后来名落孙山。刚开始我实在想不明白游戏机室的那些机械式的招式(延时还特别厉害),打来打去的动作和结果都是差不多,无非就是一个手摇加3个按键,比拼的几乎都是重复的那几个招式,来来去去都是重复的画面,如果那时候我有台电脑,或许我都可以穷尽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所以,我看着游戏机室那么多人抢着玩街头霸王,实在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沉迷于此,在我看来,这个玩一下就好了,都是机械式的反应,实在没多大意思,这样的想法一直持续到老爸给我买了一台小霸王。开始的时候,还想着用来练习五笔打字的,后来就彻底沦为我的游戏伴侣了,以至于今天我也没学会怎么用五笔打自己的名字。常常一个键盘,一张游戏卡,一台电视机就可以陪我度过一个个周末,坦克大战、魂斗罗、超级玛丽。。。直到一个个都被我打过了无数次的通关,我才渐渐散去了对它们的兴趣。
或许也有很多人有和我类似的经历吧,而且随着手机游戏的出现,孩子玩手游已经成为家长十分头疼甚至恐惧的问题。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我们无法控制事物的发展。就跟我们在这个时代很容易陷入焦虑一样,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转瞬间我们的知识储备可能就不能应对这世界的变化了。游戏之所以让家长头疼,是因为游戏有一种魔力能够吸引着小朋友的注意力。如今,不仅仅是小朋友,很多成年人也都在玩如愤怒的小鸟、王者荣耀、英雄联盟、DOTA等等各种手游、电脑游戏,说明游戏的魅力是如此之大,它一定是做对了什么才会有如此的魅力。
游戏的魅力在于其背后的产品思维——上瘾机制。它通常通过设置了进阶式的练级模式、即时奖励的激励机制、对垒式的博弈规则、傻瓜式的简易操作方式、强烈的视觉效果等来打造一个个独特的游戏IP,使得人们受到不停的感官刺激,在挑战和满足之间不停的切换,渐渐沉迷其中。这种机制的实在是太强大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无论是用在商业上还是教育上都是值得借鉴的。
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语文课不叫语文而叫文字的游戏,数学课不叫书序而叫数字的游戏,生物课不叫生物而叫生命的游戏,物理课不叫物理而叫物质的游戏,化学课不叫化学而叫分子原子的游戏,英语课不叫英语而叫字母的游戏,地理课不叫地理而叫地质运动的游戏,历史课不叫历史而叫命运的游戏,计算机课不叫计算机而叫信息的游戏,或许我们从小就不会对某些学科有距离感和压迫感,会更爱上学习。
同理,我们的产品不叫某某产品,而叫某某游戏,建立相应的上瘾机制,或许我们的产品会更加的吸引到客户的关注和持续的采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