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8 月 23 日晚,《国学与家庭教育》的会讲点亮了众多家长的心灵之路。颜爱民、郑佳明、张国骥三位国学大师以其深厚学养,从古老的国学智慧中抽丝剥茧,探寻出家庭教育的真谛,为我们指引了前行的方向。以下是我从这场会讲中总结出的三点深刻感悟:
一、道法自然:遵循成长规律,因材施教
孟母三迁的故事传颂千古。孟母为了给孟子营造良好成长环境,三次迁居, 充分地体现了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以及对环境影响的深刻认知。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有其规律性。生理方面,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从幼儿时期的营养需求,到青少年时期的身体发育,都需要我们给予合适地关心。心理上,孩子也会历经不同阶段,幼儿的好奇心、儿童的自我意识觉醒以及青少年的独立性,每一个阶段都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拔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
同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他们的成长规律也必然存在差异。有的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天赋过人,有的则在艺术创作上独具匠心。我们应向古代的贤明父母学习,结合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予以区别对待。千万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而要因材施教,深入挖掘他们的潜力,助力他们在适合自己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二、生而不有,长而不宰:给予自由空间,鼓励逐梦
苏轼的父亲苏洵在培养苏轼和苏辙时,给予了他们充分的自由与空间。他引导孩子们读书学习,却从不主宰他们的人生抉择。苏轼一生坎坷,却始终保持豁达心态与独立人格,这与苏洵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我们虽然生养了孩子,但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我们不能过度占有他们的生活,更不可主宰他们的命运。孩子有着自己的梦想、追求和人生道路。我们应给予他们关爱、支持与鼓励,让他们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当我们试图为孩子规划好每一步时,往往容易忽略他们内心的声音。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磨砺中学会独立思考、勇敢决策。唯有如此,他们才能真正成长为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
三、安分守己:明确责任边界,以身作则
在过去,家庭分工明确,父母各司其职,为孩子树立了良好榜样。在今天,我们也要懂得父母与孩子各自的责任和课题。父母要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家庭环境、良好的教育资源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就要努力学习、培养品德、发展兴趣爱好,做好属于自己的事情。
我们要有边界意识,不可过度干涉孩子的生活。让孩子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成长,学会自我管理与自我约束。教育无他,唯有爱与榜样。我们也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当父母做到安分守己,认真履行自己的本职工作时,孩子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
这场《国学与家庭教育》的会讲,宛如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们干涸的心灵,照亮了家庭教育的前行之路。我们从国学经典中汲取宝贵经验,结合自身育儿现状,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放手让孩子追寻梦想,身体力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健康、快乐且有责任感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