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说“恢弘志气之势,不宜妄自菲薄”。
李白醉酒当歌,留下名句“天生我材必有用”。
罗曼罗兰强调,“先相信自己,别人才会相信你”。
无论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懂得自我悦纳。
自我悦纳不是夜郎自大,刚愎自用,也不是妄自菲薄,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而是能够客观评价自我,接受自己的一切,并相信自己能行。
而这,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必修课。
一、客观评价自我,不要妄自菲薄。
中国人骨子里是含蓄的,内敛的。含蓄内敛虽是美德,但过分谦虚就会变成妄自菲薄。
相信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这样的经历。小时候父母领我们出门,我们高高兴兴穿着新衣服,遇到父母朋友或同事时,他们免不了会夸赞你,而大部分父母会十分“谦虚”的否定他们的赞扬。
“你家孩长得可真好看。”
“哪有哪有,你看那小眼睛大脑门的。”
“你家孩子的衣服真漂亮。”
“这孩子淘气,穿什么衣服没一会儿就脏兮兮。”
“听说你家孩子学习成绩不错。”
“不行不行,偏科偏得厉害。”
……
父母是真的在谦虚,可小小的我们却难免自我怀疑。
也许我真的不漂亮,也许我真的淘气,也许我的成绩真的没有让父母满意。
自卑的种子一旦种下,它甚至不需要滋养就会扎根长大,直到某天我们变成了不再自信的人。
在职场也有一类人,他们谨小慎微,遇事畏畏缩缩,不肯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
当你问他:“这件事你有把握做好吗?”
他们的回复往往是“我不行”、“我需要帮助”、“我不太了解这方面”……
试想又有哪个领导会喜欢会器重这样不自信的员工呢?领导们需要的是能够为集体创造价值的勇于承担责任的勇士,而不是整日游离在自我怀疑边缘的懦夫。
所以我们要做的,更多的是客观的评价自我。
我们其实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失败,我们大可以把“我不行”换成“我可以”,把“我不会”换成“我愿意去学”。
一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关键在于你如何挖掘,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永远怀疑自我,妄自菲薄的人,无法掌控自己的人生。
二、接受自己的一切,包括缺点和遗憾。
我们从小就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句话,但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无时无刻不在追求完美。
追求完美不是错,但若过度强求,就变成了苛责。
难道一个有缺点,甚至是缺憾的人,就不应该成功吗?
当然不是。
孙膑双腿残疾,但却能屡次战胜庞涓,成为著名军事家。
高位截瘫的张海迪并没有沉沦绝望,而是与命运抗争成就自己。
亚里士多德在沟通方面有障碍,但这并不影响他成为一个著名的哲学家。
我们都知道梵高的艺术造诣很高,留下许多传世名作,可他却是在情绪收到困扰的情况下完成这些名作。
贝多芬的音乐给无数人以力量,可他的耳朵却听不见。
也许这些人离我们太遥远,我们大可以举现在的例子。
廖智,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跳舞女孩,最终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勇气重回舞台。
还有那个因为岳云鹏火起来的网店店主匡志刚,一个90后的残疾小伙,15岁时因为一场火灾导致全身烧伤90%,因为这个缺陷他多次求职被拒。后来他借钱买来电脑,开网店卖十字绣,不但养活了自己,还带动了20多名残疾人就业。
和他们比起来,我们大多数人要幸运很多,最起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能跑能跳,能走在阳光下不被人轻视嘲笑。
一个懂得悦纳自己的人,包括悦纳自己的不完美。他能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克服缺点,完善自我,坚守对生活的信念,最终走向成功。
对自己的身材不满意就去健身运动,觉得自己容貌不美就努力读书充实自己的灵魂,道理我们都懂,可重要的是你要去做。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三、相信自己,你可以更优秀。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农民的孩子,因为家里很穷,所以他从小要跟着下田种地,而他每次休息的时候都会望着远方出神。
父亲问他在想什么。
他说我在想以后长大不要种田,也不工作,就在家里天天有人邮钱。
父亲说别做梦了。
后来孩子上学读书,知道有金字塔,他和父亲说长大了要去看金字塔。
父亲说别做梦了。
十几年后孩子成为了作家,写故事出书,每天坐在家里会有出版社给他邮钱。后来他又带着爸爸去看了金字塔,他说爸爸,人生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这个孩子就是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小林清玄,相信自己会长高,会变漂亮,会考上大学,会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会幸福。
也正是这些“相信”,让我们漫长的人生有了期盼和意义。
小时候我们会大喊着“我将来要上清华”,后来长大了会嘲笑年幼的自己不自量力。这究竟是我们长大了懂得更多,还是成长让我们少了曾经的天真和勇气?
我们只是没有悦纳自己的自信。
就像你相信美好,就会看见美好,相信善意,就会获得善意,同样你相信自己,就会收获一个更优秀的自己。
懂得悦纳自己,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