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怎样才能转变为一线教学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可以用“以一带三”这四个字来概括。
“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语文教学必须以“语言运用”为本,这是出发点与落脚点,通过“语言运用”的教学,把其他三方面(还可能有其他方面)“带”进来,彼此融为一体,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得到综合提升。
以“以一带三”来阐释“语文核心素养”,是希望教学中落实新课标有“抓手”。“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并列的,不该一项项分开来完成。有些教师在备课时把每一单元都和核心素养四要素一一“对标”,是没有必要的。应当坚持“语言运用”为本,整个教学过程都把“语言运用”的学习作为教学任务,同时“以一带三”,很自然地、综合地用语文课特有的形式去达成各项素养的学习指标。具体到每一单元,或者某一课,“以一带三”的“三”(还有更多方面)也并不一定面面俱到,而应当有重点。
其实,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标对于“语文核心素养”的阐释,词语表达有些差异,但改革指向基本一致,都在强调思维、审美、文化自信必须以“语言运用”作为基础和载体。“语言运用”为本,这本是毋庸置疑的常识,无论如何改,总不能离开“语言运用”这个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文化自信”属于更“上位”的要求,整个基础教育所有的课程,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而思维训练和审美能力培养,其他学科也要承担,如数学课重视逻辑思维,音乐、美术课注重审美能力等。语文课之所以始终作为主科,是因为语文对普通国民生活能力(语言表达交流能力以及思维、审美能力)的培养,对正确的“三观”培养,以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实在太重要了。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以语文独有的方式(比如更加重视熏陶、感悟、积累等)去提高思维、审美的能力,获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信,这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语文课重视并落脚于“语言运用”,强调其“本位”的引领和覆盖作用,本来无须多说,笔者之所以要提出“以一带三”,为的是强调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回归常识,纠正某些偏向。
新课标中并没有“以一带三”的说法,但在解释“语文核心素养”四要素时,体现了类似的意思。还特别说到语言是“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强调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审美与文化传承的学习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也就是“以一带三”。(选自“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