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会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大多时候是由我们的思维决定的。我们很多时候走进人生的困境,感觉自己被现实所束缚,真实的情形可能是我们被自己的思维所束缚。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被思维困住的现象是我们会把自己标签化。这个标签可能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贴上的,也可能是别人给我们贴上的,我们认同了这个标签,最后困在标签里走不出来。
影视小说里常有这样的人物,从小被认为是不祥人,他自己也认同了自己是不详之人的说法。当身边有人发生了不幸的事,他会认为都是自己的错,从此生活在愧疚、自责之中。我们也经常会给自己贴标签,认为自己是废柴,就会放任自己颓废下去。认为自己是倒霉鬼,当好事发生时都不敢相信,甚至认为自己不配有好事发生,让自己在倒霉的路上越走越远。当我们陷在自己的思维牢笼里,可能会越陷越深。
要怎么才能走出自我的思维限制呢?心理学家陈海贤提供了一种方法:与自我辩驳。与自我辩驳,实际上就是去寻找让我们产生束缚的这种思维背后荒谬之处。依次有三种方法。首先是实证式的辩驳,就是去寻找与不理性的结果相反的现实。就像上面提到的不祥之人,看看自己的身边的人有没有好事发生,如果认真去看绝对是有的。那要是真的身边的人尽是发生不幸的事怎么办?那就要用第二种辩驳方式,逻辑式的辩驳。不祥之人,可能是他出生时母亲难产死了,然后他的父亲也得疾病死了。母亲的死也许和他有关,但不能把身边其他人的死,都算在他的头上,这显然是不符合逻辑。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是某个人能左右的。把所有人的不幸都归咎在他身上显然推理过度。要是他就认定了是他的错,那就要用第三种方式,实用主义的辩驳。简单地讲,就是问自己“这样想有什么用?”即使他认定了身边人的死,都是自己出生造成的,那对死去的人与活着的人有什么用?一点用都没有,死的已经死了。不如想想怎么让活着的人更好。实用主义的辩驳更简单直接,不会让人复杂的逻辑中兜圈子。
当我们陷入自己的思维牢笼,不妨用用这三招,看看能不能自我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