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问题:从原生家庭溯源
夫妻关系出现系统问题,孩子会自动会成为夫妻关系危机的拯救者和平衡者。从家庭动力角度看,夫妻关系出现问题,也是夫妻双方都承接或继承了各自原生家庭中,各自父母夫妻关系也出现了问题,因为这个动力没有得到处理,所以父母的问题在孩子长大夫妻关系中会再次体现和重复。可能是潜意识孩子对父母的忠诚体现,也有可能是意识对父母的拒绝。
自我伤害与自我拒绝
自我伤害源于自我拒绝,自我拒绝又源于对父母的拒绝。家庭动力角度有拒绝就有伤害,如果我们拒绝自己就会伤害自己。孩子拒绝父母,由于父母曾经过于强大,孩子没有足够的力量抗衡,所以不会对直接伤害父母。孩子会选择间接伤害父母,比如伤害他们的孩子,自己既是自己也是他们的孩子,孩子经常会通过伤害自己来表达对父母的拒绝。
生理疾病:满足心理需求
躯体系统低于精神和心里系统,如果精神和心理有需求身体就会来帮忙。心理有自我伤害需求时,身体就说“让我来”。此刻自我伤害能让身体兴奋,身体也很渴望,所以自我伤害会延伸到身体受伤害上。精神或心理不需要自我伤害时,身体也会帮忙,这时身体再受到伤害就是痛苦的,身体就会远离伤害,爱自己的需求因此得到满足。
一个人爱自己首先会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的身体首先从吃好饭睡好觉开始。躯体疾病都是生命生物体被损害,躯体本身的组织被伤害。我们通常会借助科学从生物学、结构学上去找原因。
拒绝传承和与父母联结
生命有生存本能和繁殖本能。两种同时起作用,生命才能作为种群延续下去。人也不例外。但是人的传承会受到家庭动力的影响。每个人都是父母的孩子,生命是从父母而来,因此传承与父母有关,孩子的生命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如果我们和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或在父母那里曾受到过伤害。如果父母对我们不好或我们对父母有敌视和怨恨,我们就有可能会拒绝把父母给予我们的生命传承下去。如果我们看到父母在婚姻里过得不幸福、痛苦、冲突、暴力、虐待我们就会对婚姻恐惧,可能不会走进婚姻。童年不幸,走进婚姻会顾虑重重,会担心结婚生子在制造一个孩子来这个世上,让自己的痛苦和不幸在自己孩子这里重演。残酷又不公平,要么不结婚,要么结婚不生子。
如果在传承上出问题可能通过多种表达方式,不婚、不育、不孕、变性、阳痿、性交疼痛、性冷淡。
性心理问题背后的家庭因素
男女性别是基本存在。心理性别、生理性别、社会性别,理想和常规角度来讲,性别角色发展会受到父母关系的影响。
父母生孩子会有性别期待。当我们性别恰好与父母期待性别相符时,我们性别认同不会有问题。当我们性别与父母性别期待不符时,我们性别认同会受到影响,我们会认为和自己性别相反比较好,重男轻女,如果有哥哥或姐姐夭折,父母会期待下一个孩子的到来是和夭折孩子特征性别一样也会如此。影响性别认同的还有俄里浦斯期没有顺利度过,要么顾着、退行到这个时期,或是形成俄里浦斯情结(3-5岁)。孩子会想和异性父母亲近排斥同性父母,同性父母对孩子过度惩罚、严厉孩子可能会出现俄里浦斯情结,表现为惧怕同性父母,也不敢和异性父母过度亲密。青春期会出现对异性恐惧,成年或婚后会出现性功能障碍。很难完成向自己同性父母的性别认同。
还有一类性心理障碍:恋物癖、摩擦癖、恋童癖、窥阴癖、漏阴癖、异装癖、施虐和受虐癖
此类人群通常在童年或青春期性发育过程中遭遇严厉打压,导致个体对性和性欲望恐惧。于是性欲望和性需求不被承认,甚至不可以被存在,性需求是本能且需要释放,父母恐惧性会扰乱父母想在孩子实现的一些目标。企图把孩子性打压掉,以为这样可以保住在孩子那里所实施的目标,这样代价太大,孩子可能是去正常满足性欲能力。性是正常的、美好的、创造新生命向吃饭睡觉一样正常。青春期开始有性欲望、喜欢异性、想接近亲近异性、想和异性发生关系心理活动、性活动出现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性本能性欲望可以有,需要控制的只是满足性欲的方式和行为,保持在道德和法律要求之内就可以了。把性看成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如何合理恰当的满足这些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