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伞兵岁月|连载(四)叠伞

                    六、叠  伞

地面动作训练完全达到标准和要求之后,接下来就是要学会叠伞。在叠伞之前,教员会对伞的性能会进行讲解。我们当时接触的是苏联的112β型丝质伞。

据说,由于我们国家当时经济不发达,伞兵使用的伞都是来自苏联,而且是退役的伞。

按照当时的情况,美国或者苏联伞兵使用过的伞,而在我们国家则是非常宝贵的。一般他们国家的伞兵每跳一次伞,由于体力的消耗,必须休息7天,我们国家则是每一次训练要连续跳完7次。由此可以知道我国当时军力在世界上的水平。

到了1973年左右,我们国家才有了自己制造的伞兵4号空降兵专用伞,是由南京制伞厂研制的。我们为有自己的伞,无不高兴,无不为之激动。后来的银花朵朵,就是对我们国家伞兵用伞的夸赞。

苏联的伞是丝质的,以白为主,略带黄色。

叠伞在当时的部队是很神秘一件事情。要求必须两个战友一起叠,而且这两个人必须关系特别好,之间不能有发生口角或者怨恨之类的事情。

因为,在叠伞的过程中,有很多技术细节,如果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伞打不开,或者造成身体伤害。

当时部队开展的“五好战士”评选活动,还有开展的“一帮一,一对红”活动,成了叠伞的好帮手。只有这样的人与人的关系,才可以放心的让他们结合成对子,叠好的伞是自己放心,教员放心,领导放心,核心的是跳起来放心,有利于战备工作。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一般情况下,每个伞兵都要有两具伞。胸前一具比较小,是备份伞,在部队一般叫“救命伞”,约5到8平米左右,在主伞不开或者遇到其他意外时,方才打开“救命伞”,所以,这个伞小,好叠。在特殊情况下,让你着陆保证你的生命安全。因为体积小,下降速度快,一般着陆对腿和脚的损伤较大。所以,我这里就救命伞的叠法不赘述。主伞就是空降兵身后背的那副伞。重约30斤左右,面积为80平方米左右。由引导伞,伞衣,伞绳,伞包,伞刀几个部分组成。

叠伞前要对伞进行全面的检查,检查有没有破损,链接处有没有松动,因为伞也是有寿命的。再加上是苏联的退役伞,教员要求,必须认真的检查。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叠伞要在一个比较平坦和宽敞的地方进行。要把伞衣顺着伞绳的褶邹,一点一点的叠整齐,然后把50米长的50根伞绳按顺序排列好,不容许有交叉,防止在空中开伞的过程中造成麻烦。

依次把伞衣伞绳按照标准叠好,轻轻的放进伞包,小心的把引导伞按压在伞包里,用钢丝固定伞包,系好橡皮筋,注意不能反方向。不然,伞就不会正常打开的。

伞叠好后,两个人要在伞证上签字,以保证叠伞的安全可靠。最后由教员检查签字,集中放在伞库,等待跳伞时取出再用。

伞库和弹药库一样很重要,24小时有岗哨。保管员不能一个人单独进入伞库,绝对保证伞库里伞的原始状态。

在正常情况下,新兵连会集中在综合训练场上,随着指挥员的一声令下,千余名新兵同时拉开伞具。

紧接着,在指挥员的统一命令下,新跳伞员主副手密切协同,认真完成叠伞的每一个步骤。在叠伞时,部队首长提出“严如包公、心细如发”的标准,要求每位新战士要严格做好跳伞训练的每一个步骤。

从800米高度扑向大地,以自由落体速度坠落到地面,只需要19.2秒,所以,空降兵的生命在空中是用秒来计算的。

所以,作为部队首长,每年都要组织完成数千名新兵的跳伞任务。为此,他们结合训练任务重,安全压力大等实际,严格抓好跳伞训练的每一个步骤。

叠伞是保证跳伞最关键的步骤,是每一次跳伞的基础手段。由于几十年的叠伞训练,战友李芳细心观察,实际操练,用几年的努力,还编写了“叠伞歌”,增加战友掌握叠伞的速度。

歌词是这样的:

抖开伞衣就抖出伞兵的骄傲,

拉出伞绳就拉出伞兵的自豪,

叠伞的日子像开军营运动会,

停机坪上小草也跳起欢快的舞蹈。

为了能在万里蓝天纵身一跳,

让朵朵伞花在云中分外妖娆,

叠伞的士兵有热情又有豪情,

握枪的手居然能把伞叠得这样好。

每一条伞绳都挽得精美别致,

每一个挂钩都扣得井然有条。

伞具是伞兵翱翔蓝天的翅膀,

士兵叠伞为自己梳理奋飞的羽毛。

啊,飞天的梦想被叠成抒情的军营歌谣,

伞兵出征时热血伴着战机的轰鸣呼啸如潮

叠伞训练是伞训中的一个重点环节,如果伞叠不好,穿伞绳的误差过大、伞衣包裹不紧等叠伞操作不规范,都可能导致开伞不正常,这就要求每名跳伞员做到心如细发,把风险降到最低。

穿伞绳的长度为25厘米,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剩余伞绳的长度为50厘米,误差不能超过1厘米!

训练场上,伞训教员一边不断地提醒,一边手拿尺子,对新兵叠伞中的6个关键步骤(检查伞衣伞绳、折叠伞衣、穿伞衣套、穿伞绳、包装、连接)进行严格检查,确保叠伞高标准完成和升空跳伞安全。

图片发自简书App

叠伞是一件特别细心的工作,一点来不得半点马虎。不光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会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叠伞的两个人必须绝对的信任对方,才不会出现跳伞中的麻烦。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