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声“你好幸福呀”,击中了我的心

今天,儿子在学校参加了开蒙礼,看着儿子像模像样地拜师、点朱砂。仪式很庄重,我看着他在人群中一脸懵懂又努力认真的样子,心里软成一团棉花。这象征着他的学习生涯正式开启了,我仿佛能看到一条漫长的路,正从他脚下缓缓延伸出去。

放学接他回家,夕阳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好长。进入小区时,偶遇了他的一个同班同学。那孩子早已到家,正独自骑着自行车,在楼下的空地上一圈一圈地转着。晚风吹起他的头发,小小的身影充满了无拘无束的快乐。

儿子停下脚步,看得有些出神,然后好奇地问:“你自己一个人吗?”

同学单脚点地,停下来,爽快地答:“是呀,我自己。”

这时,儿子突然轻轻地、由衷地感叹了一句:“你好幸福呀!”

同学显然愣住了,不解地反问:“为什么?”

“你可以自己下楼玩,我就不可以。”儿子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毫无掩饰的羡慕。

“是你妈妈不让你自己下楼吗?”同学问。

“不是我妈妈,是我爸爸。他是一个安全意识非常强的人。”儿子认真地解释道,随即又补充了一句,那话语像一颗小石子,投进了我心里,“我真羡慕你,可以自己骑着车,想去哪儿就去哪儿。”

那一刻,我的内心被一种复杂的情感猛地击中。首先是震惊,几乎是本能的反问:这不应该反过来吗?难道不应该是那个独自玩耍的孩子,羡慕你每天有爸爸妈妈准时接送、风雨无阻的陪伴吗?你拥有一个将你的安全视为头等大事的父亲,他的每一个“不允许”背后,都是密不透风的守护。这难道不是一种更踏实、更珍贵的幸福?

我看着他仰起的小脸,那双清澈的眼睛里,映着的不是委屈,而是一种对“另一种生活”纯然的向往。我突然哑然,准备好的那些关于“安全最重要”的道理,全都堵在了喉咙里。

我忽然明白了。在我和丈夫用爱为他编织的、绝对安全的温室里,他感受到的,或许不仅仅是温暖,还有看不见的边界。我们为他过滤了所有潜在的风险,却也无意中过滤掉了那份独自探索世界时,所能获得的、微小的冒险感和自主权。他羡慕的,不是“孤独”,而是“自由”——那种可以自己决定骑车路线,可以感受风的方向,可以拥有一个不被打扰的、只属于自己的小小世界的自由。

这一刻,开蒙礼的意义在我心中有了更深一层的回响。知识的启蒙,或许只是开始;而为人父母的“启蒙”,是终于要开始学习,如何一点点松开紧握的手。我们无法永远将他护在身后,他终将要去经历属于自己的风雨,去驾驭生活这辆无形的“自行车”。

我轻轻拉起儿子的手,没有立刻说教。我只是说:“爸爸和妈妈,是因为太爱你了。不过,我们好像忘了,我的小伙子已经在慢慢长大,需要一点点自己的空间了,对吗?”

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回家的路上,我在心里默默反思。爱,无疑是最深的根基。但或许,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尝试着,给他一小片“可控的”天空。比如,周末在小区里,让他独自骑车,我在远处看着;比如,让他自己去楼下小卖部买瓶酱油……

真正的幸福,或许不是将他禁锢在绝对安全的堡垒里,而是陪着他,一步步练习如何安全又勇敢地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个同学拥有的,是当下的、无拘的自由;而我们能给予他的,是一份带着守护的、通向更远未来的自由。

今天,儿子经历了学业的开蒙礼。而作为母亲,我也经历了一场关于爱与放手的“开蒙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