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篮球,脑海里有这么一张照片:夏日晚霞,炽烈如火,球场上的照明灯已经亮了起来,篮球还在空中飞翔,场边坐着四个累趴了的大四学生。虽然不怎么看得清脸,但从气质上看,嗯,无疑是大帅哥。
就这样,学生时代的篮球故事就结束了。
遥记起小学的篮球场,“第一次见面看你不太顺眼,谁知道后来关系这么密切”,杂草丛生的操场上,有一块坑坑洼洼的长方形的除了土就是土的泥地,两边竖着两个杆子,杆子顶部有一块板子,板子中间下方的地方有个圈圈。那时候篮球也只有体育课上有得玩,那个大个球,那个高的框,运球又运不好,不用力扔都扔不到框。
这就是篮球故事的开始。
后来五年级升学去了镇中心小学,有了两个水泥篮球场。然而那时候学校里最受欢迎的是兵乓球,下午下课了学校后面的两个大榕树下的水泥的兵乓球桌塞满了人,慢一下连位置都没有。关于蓝球的记忆少之又少,我只想起了不小心弄伤了陆同学的手,心里很内疚。那时候打篮球蛮力用得也多,我自己受伤也挺多的。
这就是篮球的蛮荒时代。
初中时,打篮球就像喝水一样正常,学习、吃饭、打篮球,甚至有时边吃饭边打篮球。那时候在饭堂打了饭,就跑到场边,分了队就开始打,下场了就吃两口饭,轮到自己了就上场。当时看起来是多么正常,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五味杂陈。周五下午总是打到天黑都不回家,一直赖着要投中最后一个球。篮球场上有一个是有灯的,其他都是没有灯的,我们都是借着教学楼的灯和一个球场的灯,摸黑打球。初中也开始参加班级篮球比赛,我们班的选手都是比较强,能和一班热爱篮球的人打球也是一种享受。
初二有个比赛,我都记不起来了,但是有个女同学在聊天的时候提到,我回想起来。有个很烂的场,上面的水泥坑坑洼洼的,学校安排了年级的篮球比赛,我们班在那个场上,我们班打了加时吧,其他场的比赛都完了,就剩我们场的比赛了。拉远镜头,就是经常可以看到的,篮球场上十个人,场边里三层外三层围着人,很庆幸自己是其中一个场上的人,停着大家的鼓励和欢呼。
高中了,在市里面的高中上学,场地更多更好,但是人也更多了。打球只有周末和体育课上打球了,傍晚时分偶尔也会去打,基本是在高一的时候。高一的时候,周六打球。因为那时候是周六晚上和周日下午放假,周六晚上就打球,周日下午就睡觉。
记得比较清楚的一次是打完球,和同学到门口在的化州糖水店里喝糖水,那种感觉就是无与伦比的快乐。
高中班赛了,第一次抓框,虽然这个框被外力拉弯了,低于标准框,但是第一次抓框的感觉:自己竟然飞起来了。想想现在,弹跳竟然没有一点增长,哎哎。
这是篮球的疯狂时代。
大学的时候,打游戏、不想出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但是篮球作为爱好当然也少不了。前期主要是只有在体育课上才去打球,平常很少打球,后来啊,同班同学有几个比较熟的而且喜欢打篮球的就经常约球。学校两个操场,南操和北操,北操是离我们比较近的篮球场,但是总是没有场。我们只好去遥远的要跨越大半学校的南操,我们三三两两走在校道上,这就是青春的一部分。
这是篮球的青春时代。
毕业了,同学的概念就留在学校,同事的概念自然而然地跟上来。毕业后,总结起来就是和同事下班打球,另外就是打散球,随便打打。
打的地点也随着工作和住的地方改变而改变。
实习的时候,在光明新区宏发工业园里的球场,同事大多是刚毕业的,我们经常性约下班打球。
后来呢,到了广州蓝天技工学校,时间充足却没有打球的伙伴,荒废了。
再后来啊,在天河区找了一份工作,公司有篮球活动,时间好像是周二,当我住在岗顶附近的时候,因为活动地点在华师,即使一个人都不认识,我还是会去的,之后我搬到了棠下就不去可,太远了。篮球不可或缺,我周末会跑到很远的华农打球,坐公交还要走四五公里,想起来真是傻。
现在我回到了深圳,在平安金融中心上班,住在丹竹头。公司有一群爱好打球的同事,在公司篮球活动的车公庙打球,在那条街上看豪车。周末也约过一次,我从龙岗到南山打个球,还挺爽。平常周末在住的小区打球,就投投篮。
这就是篮球的中年时代。
这个时代还在继续,我现在跑跳都没什么问题,可能没有以前体力充沛了,前不久还是可以摸到框的,以我165的身高,甚自豪。
我和篮球的故事还有下半程,加油,大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