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唐开元年间姚崇与魏知古的一则实事,感受非常深刻,对姚崇化解魏知古向玄宗打自己小报告的事非常佩服,深深折服于姚崇的临机应变和机智聪明。姚崇不愧为一代名相,值得学习!
这则故事大约是:姚崇和魏知古同为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但魏知古本出身微末小吏,经姚崇引荐才升至宰相,被姚崇轻视,因此怀恨在心。当时魏知古担任吏部尚书,负责官员的选拔工作。姚崇有两个儿子在东都洛阳,他们认为姚崇曾引荐过魏知古,便向魏知古谋求官职。魏知古想借此事报复姚崇,就把这件事告诉了玄宗皇帝。一日,玄宗皇帝突然向姚崇问起他的两个儿子才性、官职的事情。姚崇感觉很奇怪,皇帝怎么会突然问起自己两个儿子的事。不过略一思索,瞬间就猜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一定是魏知古将他两个儿子谋求官职的事情告诉了玄宗皇帝,想陷害自己。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一段非常著名的对话。姚崇如实的告诉了玄宗皇帝自己两个儿子的才性以及向魏知古谋求官职的的事情,但自己还没有来得及询问。玄宗皇帝本以为姚崇会隐瞒他儿子的事情,但没想到姚崇会如实禀报,很高兴,于是问姚崇是如何知道的。姚崇告诉玄宗,自己曾经帮助过魏知古,两个儿子比较愚蠢,以为魏知古会报答姚崇,因此才向魏知古谋求官职。这一回答,既展示了姚崇不偏袒自己儿子的无私胸怀,也暗示了魏知古忘恩负义的品性。果然,玄宗听后认为姚崇大公无私,而魏知古却忘而负义,因此想罢免魏知古。姚崇很聪明,不但没有在玄宗面前说魏知古的坏话,反而极力为他求情。他说道,首先是自己的儿子不对,皇上能赦免他们,已经是他们的万幸了。如果因为自己的儿子,罢免了魏知古,会破坏了朝廷的法律,也会损坏皇上公正无私的形象。玄宗皇帝同意了姚崇的请求,没有罢免魏知古,但很快就将他由吏部调到了工部。
这个故事中,一开始时姚崇非常被动,如果说错一句话,不但自己的儿子逃脱不掉处罚,自己也会受到影响。但姚崇非常机智的几句话,不但显示了自己大公无私的胸怀,化解了自己及两个儿子的危机,也暗示了魏知古忘恩负义的品性,破坏了他在玄宗心中的形象。
从这个故事中,我认为可以得到以下三点经验和教训:一是面对领导,绝对不能撒谎。因为一旦说了谎话,迟早会被领导发现。到那时,将完全失去领导的信任。
二是不能在领导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尤其是当你和这个人有矛盾时,更不能直接诋毁他。因为你在诋毁他的同时,也会在领导心中留下你报复他人、心胸狭隘的印象。
三是要始终把维护大局稳定,维护领导形象放在重要的位置。你为领导考虑,领导才会考虑你,才会信任你。
故事原文:(唐开元年间)黄门监魏知古,本起小吏,因姚崇引荐,以至同为相。崇意轻之,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事,遣吏部尚书宋璟于门下过官;知古衔之。崇二子分司东都,恃其父有德于知古,颇招权请托;知古归,悉以闻。他日,上从容问崇:“卿子才性何如?今何官也?”崇揣知上意,对曰:“臣有三子,两在东都,为人多欲而不谨,是必以事干魏知古,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崇必为其子隐,及闻崇奏,喜问:“卿安从知之?”对曰:“知古微时,臣卵而翼之。臣子愚,以为知古必德臣,容其为非,故敢干之耳。”上于是以崇为无私,而薄知古负崇,欲斥之。崇固请曰:“臣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赦其罪,已幸矣;苟因臣逐知古,天下必以陛下为私于臣,累圣政矣。”上久乃许之。辛亥,知古罢为工部尚书。
第211卷唐纪二十七(6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