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某天,有位读书博主做了一期集赞送好书的活动。而在那摆出的五本赠书里,我一眼便看中了艾莉·摩根的《图书馆疗愈手记》。不为别的,只因有“图书馆”三个字。加之还有“疗愈”修辞,我满心把它归纳到了“治愈系”的书籍一类。
然而在我翻开书的第一页,读到却是:“参加图书馆员面试的那天,我打定主意不要去死。就是说,我兴许应该再多活两天,如果我能忍住不死。”
“什么跟什么?”我当即皱起了眉头,下意识把书重新翻到封面来审视它。只见上面赫然写着:一本坦然直视创伤的疗愈手记,一曲抑郁症患者凤凰涅槃的新生战歌。
我的眉头皱得更紧了,潜意识里察觉到,假设书籍肩负着歌颂一切真、善、美,那它同样应承有更重大的救赎、疗愈,以及生的希望吧……
我从开始的皱眉转变为几分忧肠,但我应该早就知道——当一个人能如此坦然真诚地写下这一切时,她不仅早已得救,甚至远比常人更加豁然!
我接着往下读去,慢慢有了一种感觉。那感觉是作者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我朝她会心一笑,然后她给我搬来了一把凳子,略带点职业性的浅笑道:“想必你对我的故事已经有点儿兴趣了吧?来,咱们坐下来聊聊。”
我没说好,但手却一页接一页地翻起这本自传体小说,走进了艾莉·摩根那段刻骨铭心的人生阶段里……
轻盈的文字让阅读妙趣横生
为了方便下面的讲述,我先简单介绍下这本书大致情节:
一位重度抑郁症患者,在入职图书管理员职位后,见识了各种各样挣扎在死亡边缘的人,然后在慢慢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她感受到了被需要,同时也因自己从小深受图书的熏陶,所以深切明白知识的价值以及图书管理员的职责,于是她立志要拯救那家濒临关闭的图书馆,并在这个过程慢慢实现了自我救赎。
提到抑郁症,很多人可能当即就暗生同情,猜想那是一种怎样的生不如死。然而,如果一个人只是在看到“抑郁”“生不如死”等字眼,便草草撂下一份痛苦或同情的定论,亦或者关于抑郁症的书中全是痛苦和颓废的文字,那么我可以说这个人一定是不负责任的,这本书的价值除了事实记录外,它很可能给读者带去消极的隐患。
也是因此,这本书在让我读到第一段所产生的惊讶和失落外,它同样让我十分惊喜的是:作者的文字竟如此轻松生动,以致可以想见她的那种惊呼之状。
比如,当时有位资深读者来到图书馆里,推了满满一车的还书,而且那人还是一周来两次。看到这的作者,毫不掩饰地在文中写道:“一周三十二本。好家伙,那一年下来岂不是看了超过一千本?不会吧不会吧”。
这种文字读来是如此轻松,甚至比起轻松,我更想用“轻盈”去形容它。因为在我的眼中,不管是多大年龄的人,我总喜欢在那个人身上看到一种俏皮。而这段文字中的“好家伙”和“不是吧不是吧”,一下便让我联想起了我与朋友之间的对话。
可能在一些人,会说这样的文字太过随意、口语话,写得“不成体统”,像是某些老家长,总斜着眼看现代的姑娘,觉得她们大大咧咧,丝毫没有往日的矜持。可是我就好奇了,面对喜欢的人不去追求而固守矜持,然后等错过之后再哭断肠的表明痴情吗——难道我们不应该通过这样的文字,欣赏到另一种阅读之趣,体会到那颗年轻蓬勃的心吗?
毫不掩饰地说,我给这本书所用的文字分一定高于这本书的故事分。
而这本书除了善用轻松又略带幽默的文字,我发现它还有一个特点:喜欢在文中随意地插一些括号补充语。
比如,“我们会聊聊他找工作的情况(无用功,没人愿意招有吸毒黑历史的人)和他当天午饭想吃啥。”
这样的语句在我以前的老师看来,是比较影响阅读的,因此我的文章中很少存在带括号的补充语。但是在这本书里面,我是惊喜地看着这些语句的。就像在看两个相声对话,或者正如作者在开头写的:我的脑袋里有两个“妖精”!(类似于一个天使和一个恶魔间的自问自答。)
这也让我想起了文中的那句话:“孤身一人,但再多踏一步,就能发现这个陌生的地方是避风的港湾。”现在想来,文学的创造与发展,可能正需要越来越多这样的“孤身一人”,然后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领域去收获那遍落在天涯海角的读者。
独特的处事方式让人豁然开朗
在《图书馆疗愈手记》这本书里,除了很欣赏作者的文字风格之外,我也尤为喜欢她的一些处事方式。
不过在这里我有必要先交代几点的是:一、作者,也就是书中主人公,她是差点自杀的重度抑郁症患者;二、她所在职的这家图书馆,狭小破败,且主要领导人是一个没有作为,只想等着领退休金,并且恐惧人群,只会躲在办公室,走形式主义的老女人;三、图书馆经常会发生暴力事件,她每天接待的根本不是衣装革履的上层人士,而是最底层的残、病、苦群体;四、来图书馆除了那些资深的、上了年纪的读者,其他几乎全是来借电脑查资料、找工作或打游戏的人。
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如此混乱不堪的外部环境加上非常不稳定的内部因素,别说一个吃着抗抑郁药的人怎么受得了,就是一个正常人恐也难胜任此职吧。
结果就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之外,更糟糕的是——她们的图书馆被人袭击了!
“地上闪着光,全是小小的玻璃碴子。屋里的地毯和所有平面上都铺满了碎玻璃,一寸都未能幸免。”“我一路艰难开道走去了员工休息室,玻璃已经卡进了鞋底。”
试想,你勤勤恳恳地想让图书馆发扬光大,免费为他人提供阅读、资料查询以及各种服务,然而却在某一天,整个图书馆一楼的玻璃全被人无缘无故地砸碎了。你的辛苦和情感不仅没有得到他人一丝的感谢与尊重,反而还招来了别人恶意的破坏——是不是要气疯了?
但我们的主人公是怎么做的呢?她“邀请困难进来,和它们一起坐下,喝茶,直视着它们的眼睛直到它们消了气焰。明明白白地告诉它们你的打算,以及你即将怎么一步步去实现。”
给灾难泡一杯茶,给自己倒一杯茶,当我们可以像作者一样对灾难“以茶相敬”时,关于生活的哲学、内心的坚韧与智慧,也将逐渐显现,让人愈发明白:要想解决灾难,必须先解决自己!同时这杯茶,除了能给予自己味蕾的享受,还能植入心灵一股全新的力量。正如:“逼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我空手也要把这些该死的碎玻璃擦干净。我是不会被这件事打倒的”!
这种处事方法和处事的坚韧,都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新的面对生活和意外事件的大门。这也让我想起杨降先生曾说过的一句话:
“一个女人最重要的能力,不是你把自己打扮得多么漂亮,也不是你赚钱有多么厉害,而是无论发生任何事情,你都有快乐起来的能力。生活中有风有雨,但别忘记也会有阳光,但愿日子简单,抬头所见,尽是温柔。”
见众生也省自我
在本文上面,我们提到过这家图书馆包含很多项服务,也就预示着会走进来许多形形色色的人。在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字,我们不能撇开不去思考和谈论它。这个字就是“穷”,用作者的话说:穷得离谱!
不知道有没有人会因为自己的生活没有那么苦,而感到一种负罪感呢?其实若假设让我去享受很多免费的公共资源,我就会产生一种愧疚和负罪感。甚至多浪费一个塑料杯,多花掉一元钱,我都会很自责。如我在外面买饭没有吃完,我总会四处张望,看哪里有流浪狗或流浪猫出没。
我曾经去过一所学校做分享,很多的老师和学生都对我非常热情。但我唯独对一个人特别记忆深刻,那个人就是负责学校卫生的扫地阿姨。
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她把学生没有吃完而随手丢掉的馒头,全部捡回她的住所,分给了一圈儿的流浪猫和流浪狗。这种对生命的爱与尊重,怎么能令人不动容?而在这本书里同样有个让我很动情的情节。
那是主人公在图书馆举办了一场慈善活动,有两位饿得枯瘦如柴的男孩走了进来,问这些茶和糕点要多少钱,当书中主人公告诉他们免费后,他们当即便问能不能给家里的母亲带一块。随后主人公送了他们很多,以致让这两位少年,仅因几块蛋糕,竟在陌生人面前黯然泪下。
待他们走后,主人公也是崩溃大哭。她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啊我,就在不到六个月前,还准备要一了百了……为了什么?丢了工作?身体不好?大学辍学?而这两个男孩子呢,没有正经的家,没有正经工作,连吃的都没有。这两个男孩子自己饿着肚子,拿到蛋糕想的第一件事,却是能不能给困在家里的妈妈带一片。”(他们的妈妈是残疾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会刻意放大自己的苦难,一点点不顺心都会让我们产生生活真累的想法。可当我们真正走进那些苦难,亲眼看见过那些贫穷后,这些又算得了什么?我们习惯性认为贫穷,就是ta懒;没出息,就是ta不努力,仿佛ta所遭遇的一切不幸都活该如此。
然而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真的都平等吗?有人出生就在富豪之家,有人努力一辈子也达不到那样的家境;有人不用努力就有数不尽的金银珠宝,有人努力一生却只为了能走出他来时的大山。
世间万物太不平等了。但也恰是在这样的不平等中,我们得以见众生省自我;得以在相互帮助中,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毫无掩饰地说,出生也许是我们人生中最简单的一件事了,因为苦已经由母亲代受,而在生命的长河里,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痛苦,也只能由自身去承担。所以有空没空,多到图书馆转转吧,每个作者用几年乃至一生所思考、所体验、所创作的东西,无疑是我们一生面对天灾人祸时最牢固安全的温房。
作者:布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