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爱你呀”这句话出自一个几乎从未给予我实质性关心或支持的亲戚之口。我的第一反应是错愕与困惑。
她用“为你好”这个万金油式的借口来劝诱我做出符合她期望的选择,比如催促我交往、安排相亲等。尽管我明白她的好意,但我不愿意将这种‘己所不欲’施加于他人的情况发生在自己身上。然而,为何简简单单一句话,就足以让我夜不能寐,持续困扰我好几天?
为了避免内心的纠结,我曾试图通过毫无计划的旅游来逃避。旅途中,我放任自己的思绪随遇而安,期待着旅行能为我带来心灵的洗涤。但是,逃离并没有给我带来长久的安宁;夜晚的寂静中,失眠成了我的常客。寒冷的感觉自顶至踵蔓延开来,仿佛血液在瞬间凝固了。不得不承认,我需要正视自己一直以来回避的问题——我,具备着爱人的能力吗?
对于那些在我生活中鲜少给予关怀的人轻易表达的爱,我不爱他们,这几乎是人之常情吧,但对于那些陪伴我成长,支持我教育,无论身心都倾注关爱的父母,我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我真的爱我的父母吗?
关于父亲:
自我有记忆以来,父亲在我的童年、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身影总是显得那么稀薄。这曾让我以为,我的人生可以不需要父亲的存在。由于听力障碍,加上缺乏适当的语言教育,我只能通过观察周遭人们的行为来理解这个世界。
记得有一天,在学校里,有人告诉我:“你爸爸来了。”我心中涌起的不是亲切,而是迷茫。"爸爸"这个词对我来说是如此遥远而模糊,几乎与任何具体的情感或记忆无关。然而,当一个身影快速向我走来,紧紧拥抱我,眼中带着微笑凝视着我时,"爸爸"这个词开始在我心中生根发芽。那是在我初中时期的事。
如何与父亲相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缺乏指导,我只能通过电视剧中的情节来模仿人际交往,直到我意识到,并不是每个人都在乎我是否能理解或回应他们。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教会我交流,或者帮助我学习阅读。这让我觉得,电视剧中的温馨亲情在实际生活中并不存在,它们不过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愿望。
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日常琐事构成了我的生活。
他有时会在雷鸣的夜晚抱着我,指着天空划过的闪电,笑着说那是夜晚最美的景致。
他偶尔会在早晨捏我的鼻子叫醒我,旁边是我不喜欢的早餐味道,却还是哄我吃下。
他骑自行车送我去学校,有时不小心踢到脚撑,让我跌倒在地。如果我不喊疼,他或许就会骑着车回家了。
当我被一个老奶奶碰瓷,要求赔偿时,他放下打麻将的朋友赶来,像个英雄般给我安全感,告诉我“你回家,我来处理”。
他算是好丈夫吗?可妈妈在做家务,他却不曾帮忙过。
他带我坐火车去参加高考,嘱咐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努力,但他不知道我并不喜欢那个大学。尽管如此,我意外地考上了,我只能苦笑着接受命运的安排。
他每天沉迷于打麻将,很少关心我,也没有教育过我,一家人一起出去玩的记忆也只有一次游乐园的经历。
他从未主动指导我学习,没有给我买过衣服,连陪我买衣服办事都是匆匆忙忙。送我礼物只有那么一次,是一个漂亮的复古镜子,还是我要求买的。
我们很少交流,一年下来几乎没什么话。要么是父亲叫我喊弟弟下楼吃饭,要么是嘱咐我辅导弟弟学习。我总羡慕别人的爸爸和电视剧里的好父亲。
长大后,我曾告诉妈妈,我不会嫁给像父亲这样的男人。如果没有遇到真正爱我、宠我、对我好的男人,我愿意单身一辈子。如果我因为什么原因而结婚,成为另一个妈妈,而丈夫变成另一个他,那我的人生将永远黑暗无光。我曾经看见妈妈一个人伤心,独自支撑整个家庭,尽力扮演好母亲的角色。而他作为父亲是失败的,这是肯定的。关于与他的回忆,在我意识到的记忆中寥寥可数。
关于母亲:
母亲这个角色在我生命中始终模糊不清。我是否爱她?她几乎参与了我的整个成长过程,但从未介入我的学习生活,甚至连教导也未曾提供。我们的对话总是局限于日常生活的简单交流,直到我上了大学,更多的话题才通过手机延续。然而,我们的相处模式却如同熟悉的陌生人。如果我爱她,那么原因何在?
当我看着母亲躺在病床上,麻木地凝视着天花板(不久前她接受了手术,一动就会感到剧烈的疼痛,为了缓解疼痛,她只能等待它过去);当母亲抱怨脚疼、腿疼等问题,甚至有一次她不小心摔倒,因为年龄大了,身体不再灵活,就这样痛苦地摔倒在地,母亲的眼中含着泪水,流露出一种期待;当我对母亲发脾气,她伤心地哭泣;很多时候,我却无动于衷,内心毫无波动。在深入的自我审视中,我发现自己经常以一种近乎冷静的头脑去模仿那些温暖人心的行为。这种行为背后,并非出自内心的自然流露,而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为了让他人感到被关怀和重视的策略。我清楚地知道,这些行为能够激起人们的感激和情感共鸣,而我则在心中暗自观察这一切的效果,却并未真正共情。
我不断地质疑自己的内心:为什么我无法感受到那种深切的痛楚或强烈的爱意?是因为我天生就缺乏这种情感的细腻触感,还是因为我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去体验和表达这些复杂的情绪?难道这是因为我在人际互动中的某种障碍,导致我无法与那些对我倾注爱的人建立起真正的情感联系?
试图寻找答案,我发现自己在对待每个人时都呈现出一种模式:即便是对陌生人,我也能表现出友善和慷慨,提供时间与物质帮助。然而,这些行为背后却常常缺乏内心的感知。我对自己感到困惑,甚至恐慌,害怕别人发现我内心麻木的真相。我怀疑自己可能有人格障碍,无法真正去感受和爱人。尽管这样,我更清楚地意识到,我并不具备爱人的能力——不爱自己,也不爱父母或是其他人。或许这就是爱吧,只是从未有人教导我如何识别和表达它。也许我的爱,并非总是伴随着激烈的情感波动,有时它更像是一条平静的河流,深邃而持久。
在这文字的尽头,我期盼着一个奇迹——在情感的荒漠中遇见绿洲。我知道这样的祈愿可能显得过于奢侈,也许不切实际。但在追求爱真谛的旅途中,我希望自己的迷茫和挑战能激发人们更深地珍视和理解爱的价值。
因此,在这个布满疑惑和自我探索的夜晚,我依然怀揣最诚挚的祝福。愿我们所有人的内心都能涌动着爱与被爱的波澜壮阔,手中把握着那份珍贵的礼物——去爱和被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