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对陈芸而言,或许是表弟沈复那一声“非淑姊不娶”的坚决,又或许是自己零星诌的几个不成篇的诗句收到了一个肯定的眼神。
对沈复而言,或许是陈芸展露的才情与聪慧,又或许是满室鲜衣中仅一人通体素淡的惊鸿一瞥。
陈芸与沈复,青梅竹马,十三岁订婚,十八岁成婚,两人性情相契,志趣相投,婚后琴瑟和鸣、情深意笃。
他们心意相通,只需一个眼神便懂得彼此。
更难得的是,举案齐眉、夫唱妇随23年,也依然相看两不厌,感情还越来越浓厚紧密。
《浮生六记》原文这么写道:“鸿案相庄二十三年,年愈久而情愈密”。
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为什么沈复、陈芸在礼教束缚颇多的年代还能拥有这么动人的夫妻情深?
两人青梅竹马,自小有很深的感情基础。
沈复幼时见了陈芸写的诗句,爱慕她才思隽秀、聪慧自强,便壮着胆子跟母亲说“非淑姊不娶”。
陈芸因为沈复出水痘而斋戒多年,只为祈祷他平安。
婚后两人更是情投意合,亲同形影,许下生生世世在一起的誓言。
新婚第一年的七夕,沈复刻了一朱一白两方印章,用于两人鸿雁传书。印章上刻的内容非常浪漫,“愿生生世世为夫妇”。为了实现下辈子还能结为夫妇的愿望,两人还特意请人画了一幅月老的像供奉起来,每逢初一十五焚香祷告,希望这样美好的感情延续到下辈子,甚至下下辈子。
哪怕后来陈芸与公婆有了误会和矛盾,沈复也选择陪在陈芸身边。接到父亲要驱逐陈芸的信后,他心急火燎、快马加鞭从外地赶回,担心陈芸想不开。毕竟,在当时,女子被夫家驱逐是件比天塌下来还严重的事情。沈复又是检讨认错,又是着急忙慌解释其中的误会,尽管这些收效甚微,并不能改变大家长的决定。最后的结局是,两个人一起被赶出去。
最重要的是沈复陈芸二人志趣相投,总是全心全意支持对方去做想做的事情。
生活如此复杂多变,如果仅有感情支撑,恐怕再深厚的感情也禁不起琐碎生活的消磨。
陈芸与沈复都爱好诗词,爱好插花剪盆 ,爱好自然山水。两个有趣的灵魂一相遇,两颗追求诗意生活的心连结得愈发紧密。
生活安稳时,两人时常品月评花,谈诗论赋,对酒联句,堪称神仙眷侣。
在沈复眼里,陈芸不单兴趣爱好与自己相同,而且“能察眼意,懂眉语,一举一动,示之以色,无不头头是道”。意思是沈复一个眼神,陈芸就懂得他在想什么。这样的默契,多么难得。
当陈芸也想去看看热闹非凡的水仙庙、各式各样的花灯时,沈复没有摆出一套女子就应该好好呆在家里不宜抛头露面之类的说辞,而是大胆鼓励,想出了一个女扮男装的办法,帮助陈芸见识到了难得的盛会。
陈芸对沈复就更没得说了。沈复喜欢呼朋引伴搞聚会。
有一年,夫妻俩被赶出了沈家,无处栖身,只得暂时寄居在朋友的萧爽楼。在这种住都没地方住的情况下,沈复还弄了一帮文人画友到家里喝酒行令。幸好客人体谅沈复没啥钱,来聚会自带酒钱。但下酒菜总要给人准备几个吧。如果换了一般人,肯定一肚子气。但陈芸不仅没有生气,没有甩脸子,反而发挥她的厨艺特长,做一些不太花钱但味道又特别的菜给客人下酒。到后来,甚至还用自己的珠钗首饰去换酒。
陈芸对此毫无怨言,慷慨豪爽,不以为苦,不光出钱出力,还出谋划策,尽己所能让大家聚得尽兴。
那年春天,城南城北的油菜花开得正盛。朋友们都觉得,风景美则美矣,遗憾的是这个地方没有热酒热茶,不能一边赏花一边喝酒喝茶。还是陈芸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她雇了一个卖馄饨的担子,现成的锅和灶就有了。除此之外,她还十分周到地带了一个砂罐,可以用铁叉横穿着挂在灶上煎热茶,完美解决了出游没有热酒菜没有热茶的苦恼。这次郊游非常完美,大家都很尽兴。
这样的日子,在后来陈芸病重弥留之际,回忆起来,依然无怨无悔,觉得这段日子快乐得像烟火神仙。
可见,陈芸是乐得当这样的后勤部长,乐得支持沈复的。
他们彼此欣赏。
沈复对陈芸的欣赏与叹服,书中提到多处:“叹其才思隽秀”“求之闺中,今恐未必有此会心者矣”“芸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怀才识”。
陈芸也一直将沈复视为知己,不然也不会说:“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他们夫妻情深意笃,能并立船头,浅斟低唱两岸风光,也能在惊涛骇浪中紧紧握住彼此的手不放。
给他们带来惊涛骇浪的,就是复杂的家庭关系。简单说一下,沈复出生书香门第,他父亲在各地做过师爷,虽然不是什么正经官职,但家里也还算得上是小康之家吧。但沈复小时候过继给了一个堂伯父,这种过继又是名义上的过继,沈复还在家里生活,也没继承到财产。沈复有一个弟弟,叫启堂,总是搅扰得他们的生活不得安宁,归根结底,是防着哥哥争家产。最后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直接原因也是家庭矛盾造成的。
公婆不待见,两次驱逐他们夫妻。弟弟又提防兄长争家产,明里暗里陷害。
如果把第一卷的《闺房记乐》和第三卷的《坎坷记愁》对照着看,夫妻俩快乐潇洒的日子实在太少。大半生都穷苦困顿中度过。他们的愁苦主要来自经济压力和家庭矛盾带来的伤害。
在他们没有被赶出沈家的时候,有时家用不够,还能靠典当变卖维持。等到被赶出大家庭,自己小家就越来越入不敷出,经济状况每况愈下,更加艰难了。女儿青君小小年纪就老要跑当铺,替家里典当衣服首饰,大冬天的连件厚点的衣服都没有,冻得直哆嗦。
两口子经济条件不好,固然有客观的原因,比如沈复被过继给堂伯父,没有继承到什么财产。兄弟不睦,弟弟启堂贪婪,一心想独占沈家财产,在争夺中屡次算计。
而更关键的原因在于丈夫沈复虽然有些才艺,像写字啊画画啊插花等各样都会一些,但谋生技能几乎为零。做幕僚一连几年谋不到职位,外出做卖卖吧赔本赚不到什么钱,开店卖字画可能几天也卖不了一副,难以维持家用。
虽然两人生活如此困顿,但翻遍了全文,也找不出一处陈芸埋怨或责备沈复的地方。
“未尝稍涉怨尤”“纤悉不介意”。说的都是陈芸一句埋怨话都没有。
难怪林语堂说陈芸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这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这实在太难做到了。感情最容易在困顿中消磨、变质,甚至因爱生恨,充满怨怼,相视如仇。所谓贫贱夫妻百事哀。有多少爱侣在鸡毛蒜皮的琐碎生活中搓磨成了怨偶?
在困苦难捱的日子里,沈复和陈芸彼此没有怨怼,更多的是体恤和相互依靠。这份感情,给他们颠沛流离的生活带去了慰藉和温暖,支撑着他们度过了很多艰难的日子。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年少的时候,以为这是对爱情最浪漫的诠释。到后来才明白,这只是求而不得的期许,因为稀少所以珍贵。难度层层递增,一心人可遇不可求,这就难遇吧。和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久经生活的考验,这就更难了。人人都说,相知容易相处难。
《浮生六记》几百年后还这么动人,可能正是因为这份相知相守、无怨无悔的深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