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个常用的营销行为学原理:
1,
启动效应。
在人们的大脑里按下一个开关,然后大脑中的某一个区域,就会从待机状态变成唤醒状态。
比如morning call。
比如网上浏览汽车广告,当页面的背景是金币图案时,我们就会不知不觉的去关注车子的价格。金币背景就是那个开关,而“对价格的关注”就是大脑里被启动的部分。
2,
礼尚往来。
比如一家餐厅在客人吃完饭后,体贴地送上一枚口香糖,结果收到的小费就提高了百分之3.3。
3,
孕妇现象。
一个女生怀孕后就会经常见到孕妇。
你买了一辆奔驰,就会经常在路上见到奔驰。
你听过一首歌之后,发现它无处不在,手机铃、百货商场、理发店,都在放这首歌。
这种“一旦发现,就无处不在”的情况,不是什么巧合,它叫孕妇现象。
我们的大脑会留意最近曾经留意过的东西,是大脑“选择性注意”的结果。
4,
社会性影响力。
人们经常会效仿和自己相似的人,或者自己信任的人。
口碑的发源很重要,所以才有种子计划,蜂后工程。
5,
诱饵价格。
营销者有意加入一个价格,来诱使你选择最贵的价格。
比如,《经济学人》杂志有一个定价策略:订阅一年的电子版是59美元,纸质版是125美元,而打包订阅电子版+纸质版也是125美元,这看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吧?
如果删掉纸质版的125美元,大多数人会订阅59美元的电子版。
而保留这个选择,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电子版+纸质版”的组合价。
也就是说,第二个价格并非真的“毫无用处”。
它会让第三个价格看上去非常合算,从而诱使人们选择这一组合价。
6,
稀缺性。
假如我们看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东西,会犹豫到底买不买。
但要是这个东西显示“仅剩3件”的话,很多人就会按耐不住,赶紧下单。
这就是稀缺性。
用咱们中国人的说法,这叫“物以稀为贵”。
7,
锚定效应。
我们得到的第一个信息,会像沉到海底的锚一样,把认知固定在某处。
就是“先入为主”。
比如商场里所有的特价商品,一定会把原价标在旁边,这个原价就是锚,它让我们觉得这才是真实价格,我们趁特价下手绝对是赚到了。
8,
逐字效应。
意思是当我们面对大量的文字时,往往会一目十行,只看个大概,不会逐字逐句地记。
对一篇营销文案来说,与其把大把时间花在长篇大论、咬文嚼字,还不如去琢磨一个好点的标题。
标题党就是这么来的。
9,分类效应。
在短时记忆上,大脑的能力有限,一次只能记住7个东西左右。
那么,当数量超了7的时候怎么办?
对这些东西分类。
比如去超市,要买好几十件东西,我们会先给它们归归类,肉、蔬菜、日用品等等。
这种分类方法也可以用在营销文案里,把相似的内容归到一起,这样可以让看的人印象更加深刻。
10,
厌恶损失。
一旦拥有了某样东西,你就非常不想失去。
免费试用、限时免费之类的营销手段,都是利用这一点,先给一些免费的甜头,等正式收费时,一部分免费用户就会因为厌恶损失,变成付费用户,为它们继续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