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龙抬头。在这个节日里,保留到我们这个家庭里的节日特色饮食,只有吃炒豆和“大口袋”了。
我们所说的“二月二,扛口袋”是指吃一种大个的菜卷子。就是把青菜,比如韭菜、荠菜、萝卜丝之类的,卷在擀好的薄饼里,上锅蒸。因为菜卷子的形状像长口袋,方言叫它“口袋”,寓意今年收成好,粮食装满一个个大口袋。这是民间祈求丰收的形式吧。
小时候,过二月二是比较隆重的。前一天要泡一盆黄豆,夜里把泡好的黄豆放进竹篮子,控干水。二月二的早上,天亮之前,把筛好的细沙土倒进大锅里炒开,沙土开锅的样子,像水开锅那样翻滚气泡。用木锨板翻沙土时,没有沉重感了,沙土便炒透了,这时倒进去控好水的黄豆,大火烧。用木锨板不停翻炒沙土和黄豆,直到有了黄豆炸开的声音。豆子熟了,连同沙土一起从锅里铲出来,倒在打扫干净的地面上,冷凉,等炒豆焦酥。用筛子筛去沙土,炒黄豆的一切工序就完成了。控制好炒豆的火候最关键,欠火,豆不酥;过火了,豆就糊了,苦。我的祖母炒豆,是在熟了之后,铲出来,倒在地上一堆,让豆在热的沙土里捂一会,再摊开凉豆。沙土的余热给黄豆恰到好处的酥脆。
后来,生活稍好些,不只是炒黄豆,还炒花生。母亲从祖母那里学会炒豆手艺,得到她的真传之后,也炒得出火候适宜的香喷喷黄豆和花生。再往后,生活条件又提高了,自家不炒豆了,去买现成的,装着小包的炒好的豆。买来的豆口味也多,吃着方便是方便了,节日的气氛却也渐渐淡了。
小时候,我们天亮起床时,会发现在堂屋当门,在床前,在院子里,家里的空地面上,都用草木灰围好了大大小小的圆圈,这叫“围囤”。围的囤多,预示着今年收的粮食多,年景好。每个圆圈中央,都挖个直径一寸左右的小窝,小窝里放进去各种粮食,代表这是粮食囤。也有的圆圈中的小窝里放硬币,代表盛钱的囤。放在小窝里的东西用土掩盖起来,出太阳之后,才可以取出。二月二,用草木灰围囤,在我们这里还有个歇后语,说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时,就用“二月二的囤(灰圈)——你咋围(维持)地?”
那时,邻里之间的关系,连炒个豆,也相互品尝,你给我一碗,我回你一碗。孩子上学,口袋里装着自家的豆,到学校,同学之间交换分享各家的味道,其乐融融。特别二月二的早上,老师在讲台上讲课,板书的时候,能听到孩子们嚼豆的咯嘣声,这天上课的老师也都好脾气,理解孩子过节的喜悦,不会因为课堂上小动作批评学生。美好的生活经久不忘。
延续的美好来了。眼下,我家的顶梁柱大概也记起了这样的经历,他竟然在昨天就买回来了炒豆。今天一大早,他还专门早起做了一笼屉“菜口袋”。我激动得一直夸他:“越来越懂得过日子了。生活因你而精彩!”此时,他嘴上不说什么,心里还是美滋滋的,脸上的笑意是会泄露秘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