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入烟尘》读片笔记
关于苦难
马有铁勤恳老实、任劳任怨。人到中年,他仍然一直被亲哥任意使唤,做牛做马,后来侄子要结婚了,三哥才给他随便安排一门亲事,其实也就是找个理由把他赶出去。曹贵英寄居在哥哥家的窝棚,小时候被打残疾,佝偻,行动迟缓,失去生育能力,尿失禁。两个最底层的边缘人,就这样被凑在一起后,被抛弃于“荒野”。
够吗?不够。悲惨还在继续。
被侮辱、被损害、被欺负、 被抽血,更准确的说被‘吸血’,,他们依然没有权利自己做主;一次次地被赶出危房弃房,被“上楼”......一层一层,苦心堆积出来的苦难,没有下限。
*******
我眼中的电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修养。不是你看到血肉模糊、横尸街头才叫悲惨,真正让我心力很难平复的那种苦难往往是镜头背后那看不见的无奈、无力。而《烟尘》里对苦难的表述,直白得让给你躲无可躲。哭天喊地让我想到的是泼妇,欲哭无泪才是真正悲伤。不禁恍惚起来,似乎看到屏幕背后的导演费劲一切心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让我的心揪成一团,以至于你无法不“可怜”他们。
*******
最近我在追的一个综艺节目叫做披荆斩棘的哥哥。郑钧、信、马頔和郝云组成的现场摇滚OG,第一次的公演凭实力拿到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公的时候他们抽到了一首歌曲叫做“忽然之间”,这是一首描写地震的歌。 它很安静、压抑,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情,从而获得高分。但,郑钧他们第一时候就否定了这个方向,打算加入摇滚元素,想要把它改编成一首更有能量的歌。但是导演组为这首歌准备了一个非常好豪华的布景,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去搭建,给演唱组准备的服装也是白色的。显而易见,导演组预设的是用“震后死亡”来链接听众。最后,郑钧他们坚持了自己的初衷,代价就是放弃导演组的舞台,并且只能穿自己的衣服上台演唱。没有了舞台,郑钧他们几乎是么有赢的可能性,同时,把导演组也得罪了。但是, 这首歌,这种精神,和这种坚持留在了我的核心记忆。我很想致敬郑钧,因为这一首歌,他们在我心目中,从一个歌手变成了一个艺术家。
给苦难留一点尊严,是知识分子的一种体面。
关于隐忍
对于一切涌向这两人的伤害,他们并不反抗,而是默默接纳与忍受。对于包办的婚姻,他们没有言语,默默接受安排;马有铁被兄弟欺负,他不怒不嗔,还是一直做着兄弟交待做的事;就连马有铁电影中唯一一次对曹贵英发火,怒骂她是“闲王”,并把她推倒,曹贵英也是畏缩在一旁无声;更典型的是抽血,马有铁是“熊猫血”,一直被要求给村里一名住院的富人输血,马有铁未曾拒绝过……
且不说一个农活几乎全能,还能自己徒手盖起房子的男人,在村子里也言而有信颇有人缘,怎样才能活成如此穷困潦倒?其次,马有铁既然可以向富人要求给村民结算;为何不为自己的命运有过一丁点抗争,这种隐忍,让我觉得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不舒服。
马有铁知道被收割是麦子的宿命,被收割同样是他的宿命,他认了。换句话说,“忍耐”的另一面是逆来顺受、是“认命”。他们认命了,认为他们就是被使唤的命,认为他们“天生贱骨头”。马有铁自杀前放走了驴,结果驴不走,马有铁骂了驴一句,“你这头蠢驴子,让人使唤了大半辈子还没使够,放了你也不知道跑”。这何尝不是马有铁的自喻。更有意味的是,当马有铁“死了”,他的房屋即将被推倒,那头驴还是跑回来了。在主流解读里,这是驴与人之间的情深义重,我看到的是根深蒂固的“奴性”,完全不知“自由”为何物。
关切他人的痛苦从来都是关切我们自身。生而为人,无法避免痛苦;而痛苦从来都不是悲哀的理由,只有不争,才是悲哀的源头。至少在遭遇困境时,可以敢于打破苦情、走出驯顺,怒其不争。
******
关于苦难和隐忍,很自然的就会想起《活着》和《悲情城市》。这两部电影让我感受到的是悲悯中无限的力量;然而,《烟尘》中主人公面对苦难时的隐忍,让我无法名状的心塞;而化解苦难的浪漫,太过美化,很多镜头能感觉到摄影机的存在,让我无法共情。
上帝视角和中产趣味
想起一段往事。曾经和法国同事一起发起过一个公益项目,向留守青少年提供为期1年的面包师学习课程就,帮助他们顺利就业。 筹备小组在拉赞助的时候, 有小伙伴建议,把这些留守青少年的日常生活拍下来,最好把他们的困难作为“亮点”展现给投资方。 这个想法被我的法国同事一口拒绝了。 她说, 如果把你最弱最不堪的生活的那一面展示给别人,那势必你会觉得自卑。 为了保护好这些小孩的自尊和自信,我们应该像平常人一样对待他们,而不是觉得他们可怜。 当你觉得他们可怜的那一刻, 其实,你在用上帝的视角去看别人。
层层堆积的苦难让你无法不可怜这对夫妻。他们的爱情放在一个正常人身上,可能都无法称之为浪漫。而在他们身上,虽然不那么合理,但已经是最美好的待遇了。
*****
坐在电影院里观看这部电影的大多是一二线城市中产阶级。
马有铁话不多,但关于土地的每一次发言,都像是“哲学家”;哲学家男人和一个在窝棚里长大的以男人为天的女人,在被配对之后,养鸡种地盖房子,过上了小森林里那种四季分明的幸福生活,充满诗意的构图和配乐,电影在导演的完美构想中,完美的满足了中产阶级观众的品味。于是,中产观众在导演的安排下,欣赏了这部电影:旁观他人的痛苦,自我感动于怜悯,沉迷于中产趣味的爱情。
《隐入尘烟》就是一部中产阶级拍给中产阶级“俯瞰”农民的电影。
*******
关于苦难的尊严,关于隐忍的力量,关于上帝视角的廉价怜悯,不好意思,大喵又一次站在了大众审美的对面。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和《活着》、《悲情城市》相比,《隐如烟尘》不过是中产阶级自娱自乐的自我感动,啥也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