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大理的人都应该吃过豌豆凉粉吧。
每个大理人的胃里都装着有一碗豌豆凉粉,不论行多远,身处何处,那一碗豌豆凉粉始终是乡愁的根,牵引着回归的方向。
在60、70、80后人们的回忆中不仅仅有一碗豌豆凉粉还有一碗冷饭,物质缺乏的年代,吃晌午时买一碗豌豆凉粉伴着中午饭剩下的冷饭,不论何时,那都是一顿美味的晌午。
小时候,一天吃几顿都还是觉得饿。下午放学,经常都是肚子饿得叽里咕噜的。那个年代,没有那么多的零食和吃食,能填饱肚子的还是米饭,热米饭、冷米饭都是我们解决饥肠辘辘的好东西。每家都有一个竹子做的大蒸子,有的蒸子很大,一家人一天的饭就蒸一蒸子,中午、晌午还有晚饭。
每天下午放学后,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掀开蒸子来一碗冷饭,有剩菜就用剩菜拌饭,没有剩菜时如果有点零花钱就会到村子里“十字街”上买一碗豌豆凉粉来下饭。质地细腻滑嫩,色泽姜黄,口感有豌豆的特殊芳香的凉粉用刀切成条状,佐之以香菜,姜、蒜、醋、酱油、芝麻油、花椒油、味精、盐、胡椒面、辣椒油,或是店家秘制的酱料,吃到嘴里味蕾开花,酸甜麻辣咸妙不可言。吃到仅剩汤汁时,舀一勺冷饭拌匀而食,十分爽口。
大多数时候是没钱买凉粉的,那时候一盒火柴也就是几分钱、一斤肉才1块多钱,而父母一天累死累活也挣不到几个钱,手头根本没有多余的闲钱拿来给孩子做零花。而嘴馋的我们又很想吃,就会把家里的玉米、蚕豆舀一碗拿去换,物物交换在农村也是一个活跃的市场。但是,以物易物的这种形式在父母看来是不划算的,因为一碗玉米或蚕豆按照重量来计差不多有七八两重。按市场价论,七八两的玉米或蚕豆可以买两碗凉粉了。父母宁愿有钱的时候给我们一、两毛钱让我们去买来吃。
每逢赶集,集市上豌豆粉摊随处可见。摆设在小溪岸边,一来取水方便,二来又添凉爽,三五成群的食客说说笑笑情食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拖家带口的来赶集的父母,会自带冷饭,当疲乏之时,会给孩子们买上一碗豌豆凉粉,拌在凉粉里一家人分而食之。一次赶集便成了一次家庭快乐的出游,是孩子们向往的生活模式。
孩童时期,我们的快乐很简单,我们也很容易满足!就这么一碗豌豆凉粉,让我们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向往着自己长大后天天有凉粉吃,而且是想吃几碗就吃几碗。等我们长大以后,生活实现了我们儿时的梦想。每次休假回老家,出去逛街累了、饿了总是能循着熟悉的味道找到巷子深处吃上一碗有锅巴的豌豆凉粉。带着酸木瓜醋的口腔、吧唧着牙缝里香菜、核桃、萝卜丝的味道满意而归。
父母每次买菜回来,总是不忘买称上一斤两斤的豌豆凉粉,开饭前把店家单独包装好的调料往凉粉上泼洒开来,在大鱼大肉的餐桌上凉粉从来不会显得多余,油腻腻的胃里吃进两条凉粉,整个胃会瞬间清爽起来,凉粉里的酸醋就是一股解腻的清流。
一碗价格便宜的凉粉既能登得了大雅之堂,也进得了乡村小野,金灿灿、味道舒爽,老少皆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