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常规漫谈 之117(1109)
今天先谈谈教学过程。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构成了学校教育活动的主渠道。一般认为,课堂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师生通过课堂进行信传递、转化、相互影响的过程,即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课堂这个环境,使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情感、意志,逐步形成健康良好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的要素有“三要素”、“四要素”和“七要素”的说法。“三要素”即教师、学生和教材: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内容。“四要素”即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教师是施教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对象;教材是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教授教材,学生要领会教材;教学手段是上述三要素相互联系的纽。“七要素”即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反馈和教师。我国教学论专家李带秉德教授认为,在这“七要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课程和方法而实现的,课程受制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于课程,教学环境受制于外部条件,反馈是师生双方围绕课程和方法而表现出来的,教师则是其他各要素的中介。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五环教学”影响了我国教育半个多世纪,成为我国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倍加推崇的通用的过程模式。所谓“五环教学”,就是把课堂教学过程分为五个基本阶段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和布置作业。这个过程有利于系统传授知识,可以大幅度提高学校的文化科学知识的教学水平。但由于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和教师主导作用,而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所忽视,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强调不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暴露出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博士在《教学设计原理》一书中,把学习过程为分九个阶段,即:①通过接收器接受刺激;②通过感觉登记器登记信息;③确保选择性知觉信息,以便在短时记忆中储存;④通过复述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信息;⑤为了在长时间记忆中保存而对信息进行语义编码;⑥将长时间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到工作记忆中;⑦反应生成并进入效应器;⑧学习结果表现于学习者的环境中;⑨通过执行策略对过程实行控制。
根据上述学习的九个阶段,把教学过程(加涅称为教学事件)分为九个阶段:①引起注意,确保刺激被接受;②告知学习目标,建立适当的预期;③提示学习者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先前习得的内容;④以清晰和富有特色的方式呈现材料,确保选择性知觉;⑤以适当的语义编码指导学习;⑥引出行为表现,包括反应生成;⑦提供关于行为表现的反馈;⑧测量行为表现,包括额外的应反馈机会;⑨安排多种练习以促进将来的提取和迁移。
我国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在加涅总结的教学过程的基础上构建了“六步段两支”的现代教学过程模型(《现代教学设计》,皮连生、刘杰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第90页),如图所示。
上述过程的六步分为三段:第一步至第四步为知识的习得阶段,第五步为巩固阶段,第六步为应用与迁移阶段。其中,第四步以后分为两支:左边一支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第五六两步,右边一支为程序性知识学的第五六两步。这个过程在形式上与传统教学过程差异不大,其与传统教学过程的区别在于:一是传统的教学过程注重教师教的行为,新的模式则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这种模型被称为“学教并重”模型,也称为授导型或主导型;二是新模型体现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从第五步开始分为两类知识的学与教,左边一支为陈述性知识的学与教,右边一支为程序性知识的学与教。
分析上述几个教学过程模型可以看出,教学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的。虽然这些环节还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但一般认为,教学过程中的共性环节为“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和“检查知识技能、技巧”六个阶段。
对于以目标为导向的单节课的课堂教学过程来说,其总体的课堂过程结构可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新课和评价。其中,新课部分由一个或几个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