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读“手势”那一小节的时候,作者说不能一味的追求虚假主体性,读了今天这一小节,我好像更加理解作者的意思了。今天提出的“在组织、引出学生发言之前,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以及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我的理解是作者是在强调教师要更有耐心一点。最开始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不管思考的结果是对的还是错的;在组织学生表达的时候,要允许学生说出真是的想法,不管这种想法是清晰的还是矛盾的;在倾听学生发言的时候,要允许学生不够大胆,声音不够洪亮,这样才能使他们有自信以后继续发言;在听到学生答案的时候,不能为了达到自己预设的目的就不断地追问,不听到自己想听的答案不罢休。总之,要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表达,老师要多倾听,少追问。
针对作者说的说的一味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学形式又把我弄糊涂了。课堂前的师生问好只是一种仪式,而无意义吗?课堂上问学生有没有对其他人意见的补充也是多余吗?我想作者可能是想表现纯粹的对于个体的关注,而不需要运用很多形式来架空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