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当年在舍卫国祇园精舍说法,靠化缘维持生命,常常是打着光脚板,挨家挨户讨剩饭,给啥吃啥,从不挑嘴。他老人家做梦都没想到,自己圆寂之后,有那么人在佛像前烧香磕头,求这求那。最搞笑的是新年第一柱香,比棍子还粗,像柱子。还贵,万儿八千都是便宜货。佛祖比谁都明白,那些长得肥头大耳,撅着腚叩拜的家伙大都没有信仰,要么求财,要么求官,要么身体出了问题,要么做了缺德事心里不踏实,临时抱一下佛脚而已。抱佛脚有用么,哼哼。
知不知道啥叫“万法皆空”?
“法”,指的是世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空的,包括你手里擎着的那柱高香。
佛眼所见,庙也好,佛像也好,进进出出的善男信女也好,本质上就是一个“空”字。你所求者,唯空而已。
佛经数千部,卷帙浩繁,常人一辈子都读不完,其核心却只有四个字:缘起性空。
先扯远一点。佛家厌世,认为人类生活的这个世界是五浊世界,还说人生来就有八苦,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和五阴炽盛苦。婴儿出生时,离开住惯了的子宫,一路受到挤压,一出来便受到外界强烈地刺激,痛得哇哇大哭,这是生苦。人人渴望长命百岁,到老了才晓得活着有多难,想吃,吃不得,吃了受不得;想玩,动不得,行动迟缓不说,摔一跟头就会要了半条老命。至于病苦,头痛脑热就不说了,举凡大病,不光是自己受活罪,一家人都跟着受牵连;如果是老年痴呆,所有的亲人都成了外人,这个苦,苦的是一家人。其余五苦,不说也罢。
八苦之苦,乃无边苦海。在佛家看来,这样的世界根本值不得留恋,什么权势啦,金钱啦,美女啦,统统是过眼云烟,唯有通过修行脱离苦海。熊逸先生把佛家的厌世叫做“乐观厌世”,意思是以积极的态度寻求解脱,最终离开这个既苦且浊的世界。
好了,说回缘起性空——一种世界观——佛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
佛还有个说法叫“四大皆空”,意思跟“万法皆空”一样,因为整个世界的构成就是“四大”:地大,水大,火大和风大,地、水、火、风四种物质。值得注意的是,“空”不等于不存在,不等于没有。不然你会说,我家的楼房,楼房里的沙发彩电,还有老婆孩子明明在那儿,怎么可能不存在?“空”,简直毫无道理嘛。
缘起性空可不能这么理解。你家的楼房以及老婆孩子当然存在,但这一切都因为“缘起”——因为各种缘故暂时聚拢在一起的。若干年后,这一切还在吗?不用若干年,这一刻的你,还是前一刻的你吗?不好意思,你已经不是前一刻那个你了。所谓过眼云烟,把你的一生放进历史的长河中,不过弹指一挥间。
人是这样,物呢?且看一朵云,这朵“云”只是我们为了方便起见给某一团水蒸气取的名字,它在实质上并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很多水蒸气的分子因为各种缘故暂时聚拢在一起,这就是佛学所谓的“缘起”。这些水蒸气分子一边聚、一边散,风稍微大一点就散光了;或者遇到冷空气,凝结成水珠,变成雨水落下来;从来没有一个稳定、实在、能自主的形态,这就是佛学所谓“性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可谓深谙佛理,他在《赤壁赋》中写道: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矣;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则无尽矣。
河还是那条河,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从不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皆无穷无尽。然而从变化的角度看,这个天地一眨眼功夫就成了另一番天地,
佛,就是那个“变者”,在他眼里,一切都在聚散,一切都不可能保持常态,都是“无常”。而这,正是佛陀历尽千辛万苦悟出的“道”。
熊逸先生说,当你知道“缘起性空”的道理以后,山在你的眼里就不再是山了,而是无数石头、土壤、植物的短暂聚合体,瞬息万变,弹指间就死掉了几棵树,弹指间又碎掉了几块石头。我们只是出于沟通和理解的便利,才把这一团变动不居的,由无数各式各样的东西临时排列成某个形状的“集合”叫作山。
山是短暂的聚合体,那么水呢、太阳呢、月亮呢、星星呢?权势呢、金钱呢、美女呢?最终都是因缘而起,其性本“空”。
你说你天不亮就去了庙里烧高香,跟佛要这要那,有用吗?
你所求的,无非是情绪价值:钱花了,香烧了,总算放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