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7/11星期四 上海—北京
这是Ole新媒体对我的一次采访。什么时间进行的我已经不记得了,今天回家收到快递来的成书,才知道还有过这样的一次观点暴露。看了一下,基本观点一直保持着,算是我的饮食观吧。把采访内容敲出来,算是今天的日记。
问:除了温饱之外,食物在你的生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它对我来讲非常重要。其实一开始我没有把它当做我的工作,它是我的兴趣所在,能给我带来更多的欢乐。但慢慢发现,做这个事情也能挣到钱,养活我和我一家人,我觉得这事挺好的。(现在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用自己的吃喝换来一家人的吃喝。)
问:以你自己的口味评价食物好不好吃,你会用什么标准?
答:其实最简单的标准就是你喜不喜欢。你说让一个吃软烂食物的人,去吃爽脆的东西,那他肯定不行。你让我爸爸吃广东的白切鸡,这肯定不吃,“这不还有血呢!”他肯定不吃。
问:去外面吃饭,有遇到不好吃的时候吗?
答:有啊,有一次我在北京一家著名的做北京菜的餐馆吃饭,厨师炒了一个醋溜白菜,我跟他们老板一起吃的,我一吃,就跟老板说,你把那个厨师叫出来,让他对这个白菜说对不起。我不是说你炒得好还是不好,一看就是不认真炒的。像这样的餐厅,糖、醋比例都是配好的,这种时候,菜的断生问题、辣椒的香度、或是其他问题,菜一入口你就知道了。
上海晶采轩的烧鹅。皮酥脆,化渣。难得。
问:如果把文化投射进食物,是不是无法做出哪种食物更好吃的判断?
答:从文化相对论上来讲,没有哪种文化比另一种文化更高明,或者说,哪种食物比那种食物更好吃。但是从烹饪发展来讲,我们可以知道,它是否有更多的技巧,是不是让食物的本性更多的发挥出来。或者说,是不是把技艺、调味和文化相结合,让它产生更好的味道,这是需要的。
朱俊为我做的三虾面
问:家人、朋友怎样评价你的厨艺?有什么拿手菜吗?
答:我做菜挺好吃的,但是没什么拿手菜,顺手就做了。我在外面吃饭,更多的是寻味,去找哪些熟悉不熟悉的味道;家里吃饭,吃的更多的是放松和心情,心情好了,什么都好了。和你心爱的人一起吃饭,即使吃糠咽菜你都觉得舒服。
我做的羊肉面。好吃极了。
问:去外面吃主要是“寻味儿”,那么中国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吃过?
答:没吃过的地方太多了!目前是所有的省份都去过了,所有的省会城市都去过了,但是中国太大了,走遍所有的县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觉得每一种方言背后都蕴藏着一种风味,而八大菜系的划分实在有些懒惰了。
问:你在书里说:“味道习惯也是有记忆的,小时候熟悉了的味道,就是记忆中的美食。”你记忆中的美食是什么?
答:我是这么想啊,我饿了的时候,最想吃的就是饺子,因为饺子在我小时候就代表着年节,现在我觉得它菜饭一体,方便、实惠,又很香。别人老问,你最喜欢吃什么呀?其实想想,你很难说出最喜欢吃什么,但是你饿了的时候最先想到的那个食物,就是你最想吃的东西。
问:在家和外面吃饭,会有什么比较讲究的事情吗?
答:不讲究,但不将就。不好吃就不吃,转身走了就是了。在家里面很少有这样的情况,因为所有的饭都是你和家人商量着决定的。妻子问我吃什么?我说你蒸个米饭炒个醋溜白菜吧!看似随便一说,其实就是你心里想念的东西,做出来就是你想吃的。
广州炳胜的鲜鲍鱼蒸蚌仔
问:闲暇的时候,有什么爱好吗?
答:没有,就是看书,什么书都看。我最近在看《中国1945》和《饕餮之欲—当代中国的食与色》。闲书、专业书都看,闲书看得多,有时候会从闲书中看到许多和食物食俗相关的有趣的东西。
问:你现在向往什么样的生活?
答:我想年轻,可是我不再年轻;我想吃很多东西,可是已经吃不动了。内心里我渴望恣意汪洋的活着,好吃就吃它个够,但现在却是要拼命的限制自己,即使再好吃的东西,也要浅尝辄止,只是为了还能多吃几年,多见识一些新奇的食物。
不再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