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省D20 晚上吃过饭,给儿子提起手机的事。他这两天是拼命的努力做题,然后是拼命的玩游戏。他的打卡量以及老师的评语,印证了他的努力,但是他熬夜刷题的前提是有一部分时间消耗在游戏上。这让我既欣喜又焦虑。
我对他说:“看见你很努力的学习,妈妈很欣慰。但是咱能不能把控一下时间啊?你不能白天玩手机玩够了,半夜再去写作业吧?这样会毁身体的…”,话还没说完,儿子急忙喊:“停,停!我知道了知道了,你不能情绪化的收拾儿子呀,说一遍我记住了,再说就是你情绪化了”,看着他嬉皮笑脸的样子,听着他说的话,我闭上了嘴。也是,说那么多无非就是他玩手机时间长了,我不愿意了,希望他把精力放在写作业上,再多说可不就是啰嗦了,是在发泄我的不满吗?我时常对他说:可以表达你的情绪,但不能情绪化的表达。他现在学会了,用到我身上了……
人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则是孩子的影子。我曾经是一位有控制欲又向往自由的妈妈,也就是说我对孩子要么不管,给你充分自由;要么就是不允许犯错,不允许写作业不认真,不允许孩子不听话,甚至会拿着东西打他,发泄我的不满,打过后又会感到很愧疚,然后加倍对他好。随着他年龄增长,我愈发感觉他不听话,时常与我对着干。慢慢地我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对的,再这样下去,孩子肯定会饱受我的折磨,而我自己也会活得很痛苦。于是才有了我到心时代的学习,短短一个半月的学习,我学会了控制情绪,摸索出了和孩子的相处之道,并且逐步改善了亲子关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按我们的期待长大,但是其实孩子是一个实实在在独立的人,他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思维(尤其是我儿子,吃软不吃硬,你强他比你更强)。当我们的控制欲过强,就会压抑他的自我,久而久之,他就会反抗、叛逆,慢慢地会越来越不听话。
所以我认为比较好的方式就是降低我们的一部分要求和期待,同时也要去满足孩子的一部分期待。在妈妈的规则和孩子的规则之间达到一个平衡,这样既缓解了妈妈的焦虑,也让孩子知道他是有自我的。尤其在敏感的手机问题上,我俩依旧是纷争不断,但不再是剑拔弩张,我只要说规则要求是你该怎么怎么做,你现在怎么怎么样了,把事实摆出来,然后问他“需要修改规则吗?”他立马偃旗息鼓,把手机拿了出来。
我知道孩子拿起手机是出于好奇,走出手机则需要自制力。这个过程很长,需要孩子有足够的自信和毅力,需要父母的认可和用心陪伴。这是一场自我修行,我愿意陪伴他督促他一步步强大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