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的外婆今年整整90岁,我们常年在外,每年也就春节拜年的时候能见她一次。每次见面,不管人多人少,外婆总会起身走过来拉住我的手,问些家常话,声音温柔,笑容慈祥,手心暖和。坐下来,她会时不时要我吃些零食,走的时候又一次次说:“留下来住吧。”一年又一年,似乎她的音容笑貌从未变过,总是那么从容,那么健康,那么瘦。
我从小没见过自己的爷爷和外公外婆,只有奶奶用她独特的爱温暖了我整个童年,可她如今也离开二十年之久。虽然对长辈的爱表达得不多,我心里却一直记挂着外婆的那份亲切,恍若奶奶依在,恍若梦里的疼爱重生,恍若童年的记忆又扑闪扑闪回来了。
今年春节的一个晚上,我特意和丈夫多去陪她聊了一下天。
外婆对我稍有不同的口音有点听不太懂,总是不好意思地笑,我也跟着笑,丈夫连忙翻译,几个问题之后,她的话匣子便打开了。
外婆个子不高,穿衣却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一如她精致的性格。除了听力稍有一点下降,外婆没有任何病痛,而且记忆惊人,她的一生,与大多数和她同年代的人一样,记录着一部中国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从贫穷到富裕的发展史。
生于上个世纪30年代,17岁嫁人,20岁开始生小孩,20年生了4儿4女,无一夭折,生最后一个儿子的同年,最大的女儿——我婆婆也生了第一个孩子。
“为什么要生这么多呢?”
“因为怕有的养不活,因为有好多活要干。”
是的,养孩子的成本远远低于孩子长大后创造的价值,虽然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虽然自己也有干不完的活,但是,对未来抱有希望,对生活抱有热情,这是一份最难可贵的品质。
“40岁之后怎么没生了呢?”
“因为被拉去结扎了。”
时代特色,先是鼓励生育,后来又计划生育。
事实上,她们那个年代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填饱肚子”的问题,因为集体制,干活是为了得工分,得工分才有饭吃,生了孩子还要得工分,为了养活孩子。
她轻轻讲着一件又一件为了把孩子拉扯大的成年往事,我的内心更多的是震惊,因为没办法想像“整座山连树根都被挖完,用来吃”的场景,没办法体验“经常吃不饱”的切身感受,没办法知道“孩子生病要下一座山才有郎中,回来又得上一座山,全程饿着肚子”的绝望心情……
但外婆的言辞里没有伤感,没有不平,似乎那些经历都是理所当然,那个贫穷年代所受的苦都成为她最宝贵的财富。时至今日,儿孙绕膝,四世同堂,子孝女亲,正是人之所乐,福气满盈。
回家的路上,巧遇大雪纷飞,我坐在车上,看迎面飞来密密麻麻的雪花欢快地跳着、笑着,悄无声息地落在路上、树上、车上,然后消失不见。第二天起床,推开窗户,大地一片雪白,银装素裹,美得让人惊叹!
我在想,一片雪花的使命是什么呢——轻轻地来,又悄悄地消失不见?只有无数片雪花不停地落下,慢慢累积,才能呈现另一番全新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