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汉本3班 夏双凤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中篇小说,小说以“未庄”和“城里”为背景依托,以阿Q的悲剧故事为主体,塑造了阿Q及其周围人物这些生动鲜明的形象,塑造了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通过对阿Q形象和悲惨一生的描述来反映国民的弱点,以小见大。,有力鞭挞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
追求胜利的小丑。阿Q是一个农村的流浪者,没有家,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别人做短工,他除了可以出卖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甚至连自己的姓名籍贯都不在意。在人们的侮辱、打骂中的他渐渐变得麻木不仁,游手好闲。阿Q在受到压迫、排挤、侮辱时,他不是奋力反抗,而是愚昧地用所谓的"精神胜利法"来反败为胜,反辱为荣,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在"苦中求乐"。
与其说是精神胜利法,不如说是自欺欺人,他非常贫穷,还自欺欺人地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什么东西!"他充分表现了辛亥革命时人们的心理﹣﹣自欺欺人,妄自尊大但又自轻自贱,麻木轻信的半殖民地人民。例如阿Q被人打后会在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在被人打时可以轻易地自称为“虫豸”,然后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竟然就像忘了刚才的一切,去喝酒去了,他甚至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自轻自贱的人,以此为豪。
惧强凌弱。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
其中体现的人性的劣根性——巴结强权,欺负弱小。优胜记略和续优胜记略描述了阿Q被不知名的闲人﹣-王胡﹣﹣假洋鬼子﹣﹣尼姑受辱的过程,阿Q打不过王胡,只能到假洋鬼子那里找平衡,平衡没找到,那就去调戏小尼姑。这种劣根性不仅是阿Q,而且是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们的精神状态,小说描写的阿Q、赵老太爷、赵家长子、吴妈、小尼姑、假洋鬼子......等人,都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些小人物都体现了人性的劣根性﹣﹣喜欢欺负弱小,喜欢占小便宜。人人都蔑视阿q,人人都像阿q。这种欺软怕硬的劣根性,带给人的是悲哀,是酸楚,是无奈。
读完小说后,最让人悲哀的是阿Q的堂审以及其拉去处死的场景,画押糊里糊涂,阿q对自己画押意味着什么根本一无所知,更没有人告诉他。阿q被拉去砍头的路上,围观民众麻木地喝彩,“狼眼睛,又凶又怯”“可怕的眼睛,又钝又锋利”,甚至没有人知道阿q为什么被杀,全都是在愚昧看戏“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愚昧麻木的人性展露无遗,引发了无尽思考。
归根到底《阿Q正传》便是对于那样时代背景下的人们的一种映射,鞭挞了当时人门麻木不仁的灵魂,以一种较为幽默的形式,呈现给了读者,希望可以唤醒民众,使中国获得进步。同时警醒人们,别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