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杨泽平
前几天,摄影群里有关于摄影器材、技术、理念的讨论话题,非常热闹,也很有见地。看了大家的交流,深受启发。我觉得摄影其实和打枣类似。你也许会说,打枣与摄影八竿子打不着的,能有啥关系?哎!你别说,还真能打着!
对摄影师来说,首先要有发现美、记录美、传播美的眼光。美景和热点永远都有,你不去拍,那美景、热点就和你没什么关系。成熟的枣儿满枝头,硕果压枝低。走近枣园,满满的收获感扑面而来。枣园再诱人,你不去打枣,枣园也只是别人收获的战场,与你也没有太多关系。
打枣要有个杆子。没有杆子,最起码有根紫穗槐条子吧;紫穗槐条子也没有,总能捡个石头砸一下;连石头也找不到最起码要有一身力气,随便到枣树上蹬两脚,总能落下来几颗枣。就像照相机是摄影师的工具,没有单反,总有个卡片机吧;没有卡片机,最起码有个能拍照的智能手机吧。要不是拿什么来记录眼前的美景呢?何况还是转瞬即逝的美景!有余钱了,最好还是弄台专业单反,配上合适的镜头。要不是看着树梢上的红枣,干眼气,够不着!
一般说来,杆子长了,能够得上枣树高处的枣儿,用起来适用范围更广一些,能打的枣儿更多一些。但是杆子也要因人而异,一个身单力薄的男人,太长的杆子,他也不顺手。勉强举得起来,也打不了几杆子就抡不动了。就像照相机一般情况下越专业越高级,功能越先进,效果越理想,适用范围越广。当然,越专业的相机对操作者的技术要求也相应越高,没有相当的专业积累,用起来还是相当吃力。就像小孩抡大杆,费力还不一定能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好机子拿到手,一定要好好研究研究,把各种功能都弄透,不要总停留在自动挡上,把单反当傻瓜机来玩。
有了杆子,不一定能打到好枣儿。没有好眼力,发现不了绿叶丛中又红又大那颗枣。没有见缝插针、庖丁解牛的功夫,在枣树枝枝杈杈中还真抡不开手中的棍子。拿了一个专业相机,如果没有端平拿稳的基本功,没有构图聚焦用光的基本功,没有在熟悉的场景中发现亮点的基本功,没有在合适的场景中恰当运用合适技术的基本功,那么拍出来的大多数情况下仍是糖水片,算不上好的摄影作品。
然而,在杆子越来越好找的形势下,走近一个不错的枣园,到处都是握着长杆的打枣人,想要打到满意的枣儿还真不容易。就像美篇摄影群里,动辄就是坝上,动辄就是婺源,再美的景色,拍的人多了,看的次数多了,大家也审美疲劳、没有新鲜感了。单纯靠体力、靠技术取胜难度越来越大了,这个时候要出彩,还得靠创新。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跟在别人后面模仿,很难超过别人。要创新就必须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有突破。或者逆向思维,反其道而行之,别人到陌生的地方找亮点,你就在熟悉的地方坚持拍,三十年拍一个题材、一个地方,肯定能成大师。比如,郭老师拍集市。
当然,打枣和摄影再类似,还是不能相提并论的。毕竟摄影还是个高大上的事,要不是人们见了我们摄影师,都叫“打枣的来了”,那听起来多不爽。不过,你如果不把手中的单反物尽其用,用到极致。而是要么束之高阁,要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和拿单反砸核桃有啥区别?不一样暴殄天物,浪费资源吗?还真不如一个打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