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力有几种类型呢?
如何通过测验知道自己的能力结构?
如何构建知识体系?
一、智力类型
掌握的越多,代表着智力就越高?并非如此。
其实,人的智力是有多个类型的,在心理学领域,最初认为是两种智力,后来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有8种智力,罗伯特.斯滕伯格又在霍华德.加德纳的基础上,提出人有3种智力,这也是当下比较科学的智力类型的分配方式。
主要分为三种:分析型、创新型、实践型,也是三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分析型,典型的例子就是学习完某个课程后的考试,这种时候需要的就是分析型的能力。
创新型,不太适合参加考试,更加适合去创造。比如爱迪生,上学期间被以“低能儿”名义撵出学校,但他的创造力很强,喜欢在试验中研究、分析。
实践型,就是在实际生活中,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很强。
不同的风格,适合不同领域的人,不同的场景,适合不同的思维,没有对错好坏之分。
二、动态测验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
知道了自己的智力类型,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组成?本身的优势,以及相对较弱的地方。
一般情况下,多数人会用标准化测验来解释自己的能力结构,即静态测试。比如本次测你的智商是75,那今后如果有人再问你,你的智商是多少,你还说是75吗?这其实是一种固定性思维,这个测试结果只是当时的数据,并不能代表今后。
格里戈连科与斯滕伯格提出应该用动态测验才能了解自己的能力结构。动态测验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进行某种类型的测验,可以是一段经历,可以是一次笔试,通过测验知道自己的知识或技能在哪些方面有所欠缺。
第二,用反思、练习或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这些能力。
第三,再次测验自己,留意哪些方面已有改善,同时特别注意在哪些地方还需要下功夫。
比如,参加某个考试后,发现自己的成绩不理想,通过回忆以来的学习经历和重点(步骤一),开始复盘、反思,是自己的提炼总结能力欠缺,还是掌握的不熟练,或者是其他问题等,然后自己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刷题(步骤二),最后再来一次测验,看看上述自己的不足有没有改善(步骤三)。
这种动态测验,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评估自己的不足,并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弥补。
三、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在弥补自己弱势的问题上,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也存在不同,书中起了一个名字,叫认知差异。认知差异体现在哪里呢?又应该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呢?
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结构构建上的差异。
就是我们接触新资料时,提取核心观点,并从中构建一套完整的心理框架。有人可以迅速的整理归类,有人就存在不知所措的情况,或分类较乱的情况。
我们可以用搭乐高积木的方法构建知识,即面对一堆零部件时,我们可以进行分类放置到不同区域内,比如街道类部件、商场类部件、消防站部件等,这些零部件就像教科书中的每个核心观点,归类后,进行后续工作就较为简单了。
学习也是一样的,比如阅读一本书,我们可以从封面、目录、推荐序中了解这本书的主要核心点,属于什么类型,对你正在进行的主题阅读或其他方面有没有帮助,然后你再决定是否继续研究下去。
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差异。
规则学习者注重提炼出基本原则,善于从一件事情中提取关键核心点,找出里面包含的规则。
案例学习者注重记忆具体案例,他们更倾向于记住案例中的事件和结果。
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提取事件的基本原则,也就是要尽量成为一名规则学习者。那对于案例学习者,是不是就不好了呢?
作者建议:案例学习者可以一次学习两个或更多的案例,不能局限于一次一个,要常常停下来,问问自己这些案例在哪些方面有相似和不同之处,如果是相似,就尽量总结出一些普遍的规则。作者在研究中也发现,案例学习者在分析几组案例时,他们的总结基本规则的能力基本可以得到提高。
所以,我们在构建知识体系中,也要学会提取重要的规则,将他们整合到结构中,那我们得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诀窍。
所以,找到不足才能构建正确的知识体系,用对方法才是最重要的!